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节解

离骚节解

一卷。卷首附《离骚正音》。《离骚本韵》。《离骚节指》。清张德纯(生卒年不详)撰。张德纯,字能一,号松南,长沙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官常山知县。著有《离骚节解》、《孔门易绪》。卷首为作者《自序》,说明成书经过;后为《离骚正音》、《离骚本韵》、《离骚节指》,下为校订、校字人。《节解》正文前有小序,题下有题解,一般以四句为解,再并解为节,全诗共分十三节。先言训诂,后释章义,每节有节旨,亦偶言诗文脉络。最后为其子的跋文,叙述其父聪颖、文才及行迹、著述。张氏对屈原及其诗文给予高度评价,小序称:“然而灵均之文,上嗣四始,下开百代,超前轶后,独自成家”。此书非为著书而著书,乃久积体会而成,时有前人说法归纳,但言简而切旨。如对《离骚》首八句归纳为:“首溯乎此,以见己之与楚同源共本,世为宗臣,是思深而义厚也,便有不能传舍其国,行路其君也明矣”。既概括了段旨,也揭示了诗人用意。《离骚正音》列举《离骚》一百六十字,以直音、反切、标声调注音,亦偶注形义。《离骚本韵》以两韵为一组,共九十二组,有“通例”、“变例”、“正得本音”、“本音非叶”等语,有其侄士俊四处校正。对“占”(“命灵氛为余占之”)“慕”(“孰信修而慕之”)则不知所从。《离骚节指》将《离骚》划分十三节,标明每节共几解,并简言节旨及写法,与《节解》分节、概括节旨一致。版本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读书松桂林精刊本、天一阁、南京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藏。清乾隆五十年(1785)梓州郡署重刊朱墨套印本,浙江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匡庐纪游

    一卷。清吴阐思撰。吴阐思,字道贤,江苏武进人。此书纪匡庐之胜,自归宗寺始,迄玉川门,共五十七处。匡庐以峰为最,是记称峰上接太虚,下临无地,嵌空玲珑,自成奇险,仅可意会不可言传。匡庐绝胜,无过于此。泉以

  • 合锦回文传

    十六卷。清李渔(详见《十二楼》)撰。长篇小说。因以前秦(十六国时期)苻坚时苏若兰的回文诗为情节线索,故题《合锦回文传》。故事发生在唐代:襄州梁孝廉之子梁栋材七岁即能解家藏的半幅苏若兰回文诗,被太守柳公

  • 周易学统

    九卷,清汪宗沂撰。汪宗沂字仲伊,号溲庐处士,光绪进士,曾官山西知县。研精礼经,洞悉乐吕,著述颇丰。作者认为至东汉时《易》经已成残书,后世如程朱所述之易皆残缺不全,有失易旨。故汪氏广辑汉人论易引易之文于

  • 练音集补

    七卷。清王辅铭编撰。(生平见《国朝练音集》条。)卷一为“宦志”,皆系宋天圣以后至弘治在嘉定为官之人所作;卷二至卷五为嘉定人所作之诗;卷六为附卷,皆流寓、游览人所作;卷七为外卷,乃释道之人所作。然其版后

  • 桂阳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钱绍文等修,朱炳元等纂。钱绍文字子宣,江苏武进人,曾任桂阳县知县。朱炳元,邑人,举人。桂阳县志,创修于明成化年间。嘉靖县教谕翁继荣等曾据成化本续纂。清康熙、乾隆、嘉庆先后有人续纂。兹

  • 珠玉词

    一卷。宋晏殊(991-1055)撰。晏殊生平详见《类要》辞目。是书收词一百三十余首,一卷。张先曾为其集作序。,今已佚。《四库全书总目》引《名臣录》,称晏殊词为《珠玉词》。其词多写士大夫宴游嘉会的欢乐、

  • 视学

    二卷。清年希尧(?-1738)撰。年希尧,字允恭,广宁(今辽宁北镇县)人。先后在云南、河北、安徽等地做官,一生从政,但对科学研究很感兴趣,每赴新任时必带上科技图书和仪器。他主要研究数学和医学,对工程图

  • 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

    五种,十九卷。明末清初万斯大(详见《仪礼商》)撰。万斯大不事科举,专攻经学,认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于诸经中尤长于《春秋》、《三礼》。《万充宗先生经

  • 读易搜

    十二卷。明末清初缙云人郑赓唐撰。郑赓唐为明末天启七年(1627)举人,官至福建按察使佥事。该书序中称“丁亥”,盖成于清顺治四年(1647)。该书经传体例全用注疏本,每卦之末附短论一篇,多是经生之常义,

  • 三僧诗

    三卷。三僧均不著其名。一曰《二楞诗稿》、一曰《高松诗稿》、一曰《中峰诗稿》。考《千顷堂书目》有智观《中峰草》,注曰:“字止先,号蔚然。江都僧,雪浪弟子。居浙江吴兴双髻峰。”其二僧则未详。然其《高松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