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世大典

经世大典

八八〇卷。元代官修政书,又名《皇朝经世大典》,赵世延(1260-1336)任总裁,虞集(1272-1348)任副主裁。世延字子敬,其先雍古族人。世祖时任监察御史,后累迁至中书右丞,平章政事。集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崇仁(今属江西)人。累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是书参照《唐大典》、《宋会要》的体例,汇编元代典故,成书于文宗至顺二年(1331)。全书分为十篇:启事四篇,包括帝号、帝训、帝制、帝系;臣事六篇,包括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各典又分若干子目。涉及元代职官、赋役、礼仪、宗教、军事、刑法、造作等各方面制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明初修《元史》,老的部分主要取材于《经世大典》。明中叶以后,此书散佚。我们今天尚能见到的残卷来自三处:一是《国朝文类》卷四十至四十二的《经世大典,序录》,即由原书各类子目的序录汇集而成。对了解元代各项典章制度颇有帮助。二是现存《永乐大典》卷一一五九八的《经世大典·市籴粮草》,卷一九四一六至一九四二三的《经世大典、站赤》和卷一五九四九至一五九五〇的《经世大典·海运》。三是《广仓学宭丛书》中的《大元马政记》、《大元仓库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元代画塑记》、《元高丽纪事》、《大元官制杂记》等。1984年台湾出版了苏振申的《元政书经世大典研究》,叙述了此书的修纂过程,内容与价值,可参考。

猜你喜欢

  • 圣学逢源录

    十八卷。清金维嘉(生卒年不详)撰。维嘉号潜川,休宁(今属安徽省)人。《圣学逢源录》系其讲学之语。“逢源”即探寻起源,全书分十八类,每卷为一类,卷首拟立六字标题,并分别标注深造篇第几字。是书全为维嘉讲学

  • 风倒梧桐记

    二卷。明末何是非撰。何是非,字卬甫,福建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风倒梧桐记》述永历建国时事,描画小朝廷诸臣,沐猴文武,颇为尽致。首卷记隆武二年(1646)十月桂王称帝,以原两广总

  • 论语解义

    二十卷。清凌鸣喈撰。鸣喈有《尚书考疑》已著录。是书排斥杂说,是为激烈。对两汉儒生的恪守师说大加赞同。而对宋代理学,尤其是《四书集注》大加贬斥,认为其侮圣毁贤。四书中多用汉注,参考皇疏。有先下己意再以旧

  • 易象通义

    六卷。清秦笃辉撰。笃辉字山子,号榆村,汉川(今湖北武汉市)人,贡生。其谓:易有义而象以立,有象而义以明,义者象之所以然,象者义之所当然,通象而后通义,故名其书为《易象通义》。又谓卦变体实为彖爻取象之枢

  • 含芳馆诗草

    一卷。清严澂华(1840-1869)撰。严激华,字稚芗,浙江桐乡人。诗人严永华之姊。云南顺宁知府严廷珏之长女。此书与其兄严谨清所著《啸楼诗钞》附在一起成合刻本。是其妹严永华所刻。共收诗八十首。书后还附

  • 太平寰宇记

    二百卷。乐史撰。乐史(930-1007),字子正,宋抚州宜黄(今属江西省)人。初为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历著作郎,知陵、黄、商等州,分司西京,改判留司御史台。著述颇为丰富,传世有《广

  • 荛圃先生年谱

    二卷。清江标(1860-1899)撰。江标字建霞,号萱圃,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士,官至湖南提学使,以赞成变法维新,戊戍(1898年)后被罢官。标博学,工诗词,著有《红蕉词》

  • 瓞园经说

    三卷。清宋绵初(详见《韩诗内传征》)撰。此书解释经义,以说《易》为最善。如谓自古言《易》者无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学,非大《易》之通义。又谓王辅嗣“忘象”之说,后代儒生以为一扫《易》学之榛芜,而开之大路

  • 小长芦馆集帖

    十二卷。清严信厚辑。严信厚字小舫,工书并精于鉴赏。此帖是以其家藏墨迹汇成。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成。其中元人书一卷,明人三卷,清人八卷。对明清两代之书,所收多精品,元人书较逊色。如赵孟頫书《渊明事

  • 易经理解

    一卷。清郜煜撰。郜煜字光庭,汝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至中书科中书。其书不解释十翼,只是六十四卦每卦撰说一篇,诠释大意,其大旨是想以义理来矫正象数的过失,以平易救穿凿之失,以切实救支离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