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考

诗考

一卷。《诗地理考》六卷。王应麟(1223-1296)撰。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路治在今浙江鄞县)人。南宋著名学者。淳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他学问广博,在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著述除《诗考》、《诗地理考》外,还有《困学纪闻》、《玉海》、《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掖垣类稿》、《通鉴地理考》、《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问答》、《蒙训》、《词学指南》、《词学题苑》、《笔海》、《姓氏急就篇》、《汉制考》、《六经天文编》、《小学讽咏》等并行于世。王应麟是宋代考据学大家,他的《诗考》(又名《三家诗考》)和《诗地理考》是宋代《诗经》文献学的重要著作,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在《诗考》中从有关古籍中搜集韩、齐、鲁三家诗佚文,并注明出处。为辑三家诗遗说的开山之作。资料虽然不甚完全,但有首创之功。清人范家相《三家诗拾遗》,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都是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之:“然古书散佚,搜采为难,后人踵事增修,较创始易于为力,筚路蓝缕,终当以应麟为首庸也。”二是《诗考》的附录《诗异字异义》收集《诗经》正文之外的异字异义,首开《诗经》异文的校勘与研究,对探讨唐以前古人的用字习惯、方式和规律,对《诗经》的用字规律和本字本义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清阮元《诗经校勘记》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写成的。附录的《逸诗》搜集《诗经》时代未编进《诗经》中的逸诗,对研究《诗经》的诗旨与艺术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对《诗经》的逸诗的辑集工作也有影响。明代钟惺《明新刻逸诗》,清郝懿行《诗经拾遗》等均在它的影响下编成。三是《诗地理考》对《诗经》中的地名,博采古籍,考证研究。说明它们的山川形势、疆域沿革、风土民情等,开《诗经》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此外,书中所表现的严谨治学态度、注重实据和求实精神,摒弃汉学中空谈义理、穿凿附会的方法,对后代的古代文献研究有着良好的导向。版本有《玉海》(元刊明修清康熙补刊本,浙江书局本,成都志古堂本)、《津逮秘书》(汲古阁本,景汲古阁本)第一集。《学津讨源》(嘉庆本、累嘉庆本)第二集,《丛书集成初编》本。197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快雪堂法书

    五卷。明冯铨(生卒年不详)辑。冯铨,字伯衡,涿州(今属河北)人。万历癸丑年进士,天启中官大学士。冯铨收藏古书法迹,甚为宏富,其中宋拓尤多,可与当时鉴藏大家孙承泽相比附。由于该帖之首篇为王羲之《快雪时晴

  • 俟医浅说

    一卷。英国虎伯(生卒年不详),英国石美玉(生卒年不详)译。此书论及病家宜知的急救知识。包括病房药柜、看护、小儿病症、大肠病症、伤科病症及中毒、传染症、产科及其他杂症十四篇。末附中西病证译名。此书通俗浅

  • 己畦集

    三十八卷。清叶燮(1627-1703)撰。叶燮,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祖籍嘉善。叶绍袁、沈宛君之子。幼聪颖,父授以楚辞,年四岁即能成诵,及长,工文,又喜吟咏。康熙九年(1670)举进士,官宝应县

  • 东洲草堂金石诗

    不分卷。清何绍基撰。何绍基,详见《东洲草堂金石跋》条。何氏金石诗,不见于《东洲草堂诗集·文钞》中,系吴遁盦所收集,辑而成书。书前无序目,亦不分卷,录古近体诗四十九首,都是题咏金石之作。其题“竟宁镫诗”

  • 片玉词

    二卷。《补遗》一卷。宋周邦彦(1056-1121)撰。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丰初为太学生,因献《汴都赋》,被神宗赏识,召为太乐正。哲宗时为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徽宗朝仕至徽

  • 孝经十八章辑传

    一卷。清汪宗沂撰。汪宗沂字仲伊,号弢庐,安徽歙县人。光绪六年进士,签分山西知县,告病不就,屡主安徽敬敷、芜湖、中江、紫阳各书院。是书首有自序,认为孔子作孝经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疏序云夫子说孝

  • 周易系辞荀氏注

    一卷。辑佚书,宋荀柔之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荀柔之,其字已佚,生卒不详,《宋书》无传,《南史》也不见记载。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注《系辞》者十人,荀柔之为其一,并称其为颖川

  • 陆放翁年谱

    一卷。清赵翼(见《廿二史札记》)撰。该谱记宋朝陆游。文笔简净,而许多年代考证却不甚精严。可参看钱大昕著述。现有《瓯北诗话》本。

  • 仪顾堂题跋

    十六卷,续跋十六卷。清陆心源撰。陆氏精通经学,藏书极富,是书为书跋汇编之作。其藏室“皕宋楼”多藏宋元善本、旧抄名校本、影写影刻本,每有考辨,陆氏辄亲撰题跋,遂辑成此书。卷一经、卷二至五史、卷六至九子、

  • 栟榈集

    十六卷。宋邓肃(1091-1132)撰。邓肃,字志宏,号栟榈,南剑沙县(今福建沙县)人。少警敏能文,善谈论。李纲见而奇之,相唱和,为忘年交。入太学时,曾上诗十首,备述花石纲劳民伤财,不得民心。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