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òng

【音】 亦音供(Gòng)(91)。又音恭上声(Gǒng)(80)。参见共(Gǒng)氏。【源】 ①共工氏之后(6,9,11,17)。共工,官名,共工在伏羲之后,专任知刑(62)。②共,商末之侯国(故城在今甘肃泾川北5里)。周文王侵阮徂共,即其地,子孙以国为氏(12,60)。③共,周时国,伯爵,即共伯和之国,后为卫邑,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左传》郑太叔出奔共,即指此。共伯之后,以国为氏,见《姓源》(17)。④春秋时郑共叔段奔共(即共伯之国),子孙因称共氏(6,9,21)。⑤相传黄帝之臣共鼓之后(60,62)。帝命共鼓伐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21,62)。⑥春秋时晋太子申生,谥共,其后以为氏(12,21)。【望】 河内(17,418)。【布】 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山西绛县(324)、台湾台北(64,68,261)、湖南等地均有此姓。【人】 共敖,秦末时为义帝柱国,以功立临江王(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运城及雁北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出 (自) 黄帝臣共鼓。”帝命其始作舟揖,当为共姓之始。②又注引 《元和姓纂》 云: “共工氏之后。”共工氏乃女娲末之诸侯。③郑樵注云: “商末诸侯,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 ‘侵阮徂共’,(按: 《诗·大雅·皇矣》)其子孙以国为氏。” 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北五里。④又注: “或言共叔段之后也。” 段,郑武公少子,庄公弟,封於京城,故谓之京城太叔。后出奔共,遂亦称共叔段。其后或以共为氏。此之 “”,周代国名,伯爵,即共伯和之封国。其地在今河南辉县。⑤或与“” 同。郑樵又注: 晋太子申生谥恭君,其后以为氏。此皆 (按: 郑樵称 “共叔”、“恭君” 均以谥为氏,故此下承上文而用 “”字) 以谥为氏者。

今或音gòng,姑兼收。

秦有共敖; 楚有共尉; 汉代有共晋、共有。

猜你喜欢

  • 郭曩

    读音:Guōnǎng【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什渣

    读音:Shízhā【源】 彝族姓。属尼祖拉普家支(375)。

  • 期思

    读音:qī sī【源】 ①系自姬姓。古期思国,即蒋国(故城在今河南固始西北,春秋时地入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17)。②系自芈姓。楚大夫复遂食邑期思,号期思公,即期思尹,因氏,见《风俗通》(1,7,2

  • 訛命

    读音:Émìng【源】 西夏人姓(95)。

  • 普舍尼奇内

    读音:Pǔshě′níqí′nèi俄罗斯族姓氏。汉意为 “小麦”,遂以为姓。《中国人的姓名·俄罗斯族》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Yǐng【源】 春秋时楚武王建都于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北10里),后因氏(15,17,21)。【望】 江陵(17,418)。【变】 一作〔〕(17)。【布】 北京(91)、江西石

  • 海井

    读音:Hǎijǐng【源】 彝族姓。属吉咪家支(375)。

  • 读音:hù【源】 瓠丘即壶丘(故城在今山东垣曲南胡里,或东南壶丘亭),以地为氏(17,60,62)。亦见《集韵》(21)。【望】 淮南(17,418)。【人】 瓠巴,古时楚人,善琴,见《淮南子》(7,

  • 读音:Shuì/Shuey,Shwei【综】 裞祯,明时浙江武康人,洪武中任工部主事(15,21)。亦作〔祱〕(15,24)。

  • 範師

    读音:Fànshī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注“範”云:“为古代範师氏所改。”範,或作笵;範师,当亦作“笵师”。《姓氏考略》注“范师”云:“范与笵同。范师,为笵金之工师(按:亦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