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ān

燕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都是以国名为姓氏。一是出自姬姓,召伯封于北燕,其后以国为氏。二是出自姞姓,黄帝之后有南燕国,后以国为姓氏。

燕姓发源于河北,长期繁衍于古燕国所辖之地(今河北怀来、涿州一带)。汉朝的时候,有燕姓人家大规模迁徙南方。如今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以山东等省为多。

燕姓历史人物有燕伋,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早年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国,考察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后在渔阳办学教书,广泛传授儒家学说。燕达,北宋开封人,喜读书,英勇善战,屡建战功。累迁西上阁门使、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深得燕帝的信任和喜爱。燕善,明代江西德化人,永乐年间举人,任职武陵时,宽以待民,以循良著称。

燕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五位。


【源】①源出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北燕,在旧幽州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大兴),后灭于秦(7,9,11,15,17)。②系自姞姓。黄帝之后有南燕国,后以国为氏。南燕,在滑州胙城(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4,7,11,12,60)。③晋末鲜卑族慕容氏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国亡后以国为氏(69),故称鲜卑有燕氏,见《后汉书·鲜卑传》(60,62)。④唐时百济大臣八姓,燕、沙、劦、解、真、国、苗、木等(7,9)。⑤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 【望】上谷、范阳(12,17,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燕姓人口70%。 【人】燕伋,春秋时孔子弟子(11,15)。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东平、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召康公奭,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灭纣,封召康公於北燕,成王以为三公,与周公分陕西治,决狱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国僻小,不能通诸夏盟会,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广韵》亦云: “燕,姓,召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乃姬姓之燕; ②郑樵又注: “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实故国犹存於周者。” “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望出上谷、范阳。③ 《姓氏词典》 据 《后汉书·鲜卑传》 注云: “鲜卑有燕氏。”

汉代有燕仓,宜城侯; 后汉有燕瑗,中郎将; 北齐有燕子献,右仆射; 唐代有燕钦融; 宋代有燕肃。

猜你喜欢

  • 读音:Jí汲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卫,其后代有卫宣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卫辉),称太子汲,其后代子孙遂姓汲氏。二是春秋时齐宣公的子孙中有受封于汲的,后世子孙称汲氏。汲氏如

  • 读音:Kuǎn/Koan,Kwan【源】 系自妫姓。春秋时陈穆公款之后(17,62)。【变】 一作款(17)。

  • 沿

    读音:Yá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南之卢氏、山西之榆次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卢氏县公安局提供;《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Cāng【源】①黄帝子苍林,高阳才子苍舒,苍姓本于此,见《风俗通》(1,60,62)。②达斡尔族桑阿尔氏,汉姓为苍(189)。③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武陵(17,21,60,418)。

  • 鄂囉

    读音:Èluó【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长白山(23,63,180,260)。【变】 变作〔鄂罗〕(260)。又,清驻防吉林正黄旗、正白旗、驻防索伦黄旗、驻防黑龙江正黄旗中均有鄂罗氏(259

  • 永歐

    读音:Yǒng’ōu【综】 佤族姓。以祖名为姓,亦作〔羊欧〕(160),世居云南西盟(158,159,160,161)。

  • 通顏覺羅

    读音:Tōngyànjuéluó【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雅尔呼(呼一作湖)(23,63,180,260)。【人】 通颜觉罗茂海,清满洲镶蓝旗人,授骑都尉(23)。

  • 读音:Yín【源】 见《姓苑》(15,21,24)。【望】 雁门(17,418)。【布】 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人】 吟约,唐时嘉州刺史(15,21,24)。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

  • 门尹

    读音:mén yǐn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见《庄子》)门尹,宋门尹般之后。(见《万姓统谱》)

  • 考成

    读音:kǎo chéng【源】 ①考城氏或为考成氏。济阳有考城,或以考城为氏,或去土为考成氏(7,60)。②老成氏或为考成氏(6)。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