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獨孤

獨孤

读音:Dúgū

【源】 ①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渡辽将军进伯败没于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北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部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17,21,27,60,242)。一云:其先本姓刘,至北魏在北土分36部,有以独孤为氏者(17)。又云:其先本姓刘氏,当为汉时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先,尚汉公主,因从母姓刘氏。至北魏,独孤部居云中,因氏(6,7,17,21)。又云:魏氏之初有36部,其先伏留屯为独孤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氏焉(12,27)。②南北朝时周世宗赐渤海蓨人左祖暠姓独孤,见《周书·高宾传》(27)。③本李姓,赐姓独孤,见《周书·独孤楷传》(21,27)。【变】后改为刘氏(7,27)。【望】高阳(17,60,418)。【它】独孤系屠各之异译,本匈奴单于贵族。自刘渊进窥中夏,遂冒称汉皇室之后,改姓刘氏。入北魏为三十六部之一,号独孤部,以部为氏。孝文南迁,依旧例改为刘氏。魏末又复旧姓。而亦有未复者,故匈奴刘氏与独孤氏并见于史册,为北朝盛族。后世氏姓学家谓独孤氏本姓刘氏,出自炎汉者,特为刘雄碑、独孤墓表等所绐耳(70)。【人】独孤信,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秦州刺史,进封卫国公(61)。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①本姓刘氏。北蕃右贤王之后。其先尚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汉度辽将军刘时伯(按: 《唐书·宰相世系表》 称其为 “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 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六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②又云: “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此则由高氏所改。③又云: “独孤楷本姓李氏也。” 又云: “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则知独孤氏或为李氏所改。”

北齐有独孤·永业,中山人,襄州总管; 北周有独孤·信; 隋有独孤·盛; 唐有独孤·及,洛阳人,太常博士; 又有独孤怀·恩; 明有独孤·乐善。

猜你喜欢

  • 坤勒克

    读音:Kūnlèkè【综】 清驻防新巴尔虎正蓝旗中有坤勒克氏,世居呼伦贝尔(259,260)。

  • 烏蘭

    读音:Wūlán【源】 ①代北人姓。系乌落兰之省文(27)。北魏孝文时改乌兰氏为兰氏(6,12,27)。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呼伦贝尔(23,63,260)。今蒙古族仍有此姓(384)。【变】 一作〔乌

  • 公吉特

    读音:Gōngjí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克什克腾(一作克西克腾)(23,63,260)。【变】 一作〔龚吉特〕(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

  • 丰将

    读音:fēng jiàng郑穆公之子,各以其字为姓,有丰将氏。(见《潜夫论》)

  • 读音:Bō/Bwo【综】 源出不详。大陆南方有此姓(91)。

  • 读音:Xī【综】 源出不详。今台湾高雄、台南(68,261)、甘肃康县、云南江川(444)等地均有此姓。《姓氏词典》收载。其据甘肃省、云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注云: “今甘肃康县、云南江川县有此

  • 斗强

    读音:dòu qiáng若敖生斗强,因氏焉。(见《世本》)

  • 伊爾佳

    读音:Yīěrjiā【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察哈尔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读音:Qì【源】 见《希姓录》(22,63)。【望】 陇西(418)。《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

  • 野辭

    读音:Yěcí【源】 ①唐时党项族姓有野辞氏(7,15,60)。②南北朝时拓拔部八姓之一有野辞氏(60,62)。【变】 《宋史》作〔野乱〕(40),《新五代史》作野利(52),《通考》作野律(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