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ān

班姓出自芈姓。一是秦灭楚,楚令尹斗班的后代居于晋、代之间,取班姓。二是据说若敖孙子文出生后,被遗于野,为虎所乳,据说长大后身有虎斑纹,后代就用“”为姓氏。“”和“”通,后改成“”。

班姓历史人物有班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承父志续写《汉书》。

班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五位。


【源】①系自芈姓。楚若敖之后。秦灭楚,斗班裔孙迁晋代之间,因为班氏,见《风俗通》(1,6,12,17,60)。②藏族房名阿加、多纳卡之汉姓均为班(249)。③白马人(220)、苗(115)、瑶、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扶风(17,60,418),扶阳(21)。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班超,东汉安陵人,明帝时出征西域,累官西域都护,封定远侯(6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陕西之韩城,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马关、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瑶、布依、高山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 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班文,因以为氏。”子文,名 “穀於菟” (音gòuwūtú),相传子文初生,曾被其母弃,为虎所乳,楚人谓乳为 “榖”,虎为“於菟”,故子文以 “榖於菟” 为名,义为“乳于虎”。大名为班,称斗班,因其名有 “”、有班,故以“子文”命字。班,即斑之古字。秦灭楚,斗班之后迁居晋、代之间,以班为氏。(按: 若敖,《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 “若熬”,且以若敖孙“斗榖於菟” 与“令尹斗班” 为两人,误。)

汉代有班彪、班固,父子皆为史家; 又有班超,西域都护; 唐代有班景清,汲人,国子祭酒; 明代有班言,饶阳县丞。

猜你喜欢

  • 读音:Lián/Liann,Lyan【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鬬班

    读音:Dòubān【源】 系自芈姓。楚文王时若敖之裔孙申公斗班之后,见《世本》(4,6,7,12,17)。

  • 勝墳

    读音:Shèngfén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胜奔”云:“高阳氏妃胜奔氏。 一作胜��,又作胜坟氏。”

  • 愷顔

    读音:Kǎiyán清代满族姓氏。本为地名,以地为氏。世居恺颜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契和

    读音:Qìhé【综】 老聃(即老子)之祖理征娶契和氏,见《南唐书》(11,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注引《姓觿》云:“《南唐书

  • 读音:Lǐn/Liin【源】 《周礼》地官之属有廩人,掌九谷之数,世其官者之后,以官为氏(60,62,63)。【变】一作〔廪〕(17)。

  • 茨芘

    读音:cí bí【源】 取茨芘为屋(以茅芦苇盖屋),因以为氏(60,62)。【人】 茨芘仲,晋时人,见《姓苑》(7,9,24,26)。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姓苑》。《姓

  • 綦母

    读音:qí mǔ【源】匈奴人姓(242)。【望】会稽(418)。【人】綦母俱邪,晋武帝时骑都督,见《晋书》(24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词典》俱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即

  • 鄂濟特

    读音:Èjì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巴林(23,63)。【变】 清驻防察哈尔镶红旗中有鄂奇忒氏,镶白旗满洲闲散扎尔泰之妻为鄂集达氏(260),〔鄂奇忒〕、〔鄂集达〕等似均为鄂济特之异译

  • 读音:Kào【综】 源出不详,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见《中华姓府》(63)。宁夏同心,青海循化(62)等地均有此姓。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