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ǔ

禹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自大禹。二是以国为姓,源自妘姓。春秋时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其后代子孙以国为姓,后去邑旁为禹,表示亡国,称禹氏。

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禹姓人分布。

禹姓历史人物有禹之鼎,清画家。尤其擅长画肖像。有《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等作品传世。

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七位。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支庶之后,见《风俗通》(1,6,7,9,12)。 ②周时鄅国(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北),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禹氏(7,15,21,60)。 ③回(176)、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陇西(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人】 禹万诚,宋时常州刺史(15,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有分布。汉、回、鲜等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姓姒,夏禹之后也。王僧孺 《百家谱》 云: 兰陵萧道游娶禹氏女; 南唐将禹万诚。望出陇西。” ② 《姓氏考略》 注引 《广韵》云: “鄅子之后,以国为姓,后去 ‘邑’ 为禹。”《姓氏词典》 注“” 引 《姓考》 云: “惠连妘姓之裔,封於鄅,即春秋鄅国,其后为氏。鄅建国於启阳,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则禹或鄅所改,系出妘姓。”

金代有禹显,义胜军节度使; 明代有禹祥,仁寿县知县; 清代有禹之鼎,康熙时名画家。

猜你喜欢

  • 读音:Jí【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安徽淮南(362)、山东淄博等地均有此姓。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 《中国姓氏大全》引

  • 不害

    读音:Fǒuhài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有载。其注引 《容斋随笔·汉人希姓》 云: “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得甚多,漫纪于此。以助氏族书之脱遗,复姓如公上、不害、合博

  • 申佳

    读音:Shēn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23,63,180,260)。【变】 后改为申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后或改为单

  • 余都里

    读音:Yúdūlǐ【综】 清镶红旗满洲马甲延德礼之妻为余都里氏(260)。

  • 读音:Hòu【源】 与厚相同(62)。【人】 垕文,汉时人,见《印薮》(15,21)。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引《正字通》收载;《姓氏词典》引 《姓苑》亦收,未详其源。汉代有垕文。

  • 读音:Mì【源】 见《氏族博考》(16)。【变】 亦作〔汩(Gǔ)〕(76,86),误。【人】 汨澄,明时浔州(故治在今广西桂平)人,正德中任彭泽县主簿(15,21)。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

  • 读音:jī【源】 为丌官氏所改。春秋时鲁有丌氏,见《孔宙碑》(60,62)。【望】 天水(17)。【布】 河南洛宁(294)、台湾台北、嘉义(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它】 一说作亓氏(17

  • 達者

    读音:Dázhě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为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烏古倫

    读音:Wūgǔlún古代女真族姓氏。辽代作“乌古” 氏; 金代作乌古伦氏,亦作乌古论氏。或改为汉姓“刘” ( 《中国人的姓名·满族》); 元代则作乌古孙氏,明代或作 “古伦”; 清代则作乌

  • 读音:Nǎ【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县、河北之围场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