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ān

鄢氏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妘姓。相传帝颛顼玄孙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周朝时封求言于鄢,建立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灭掉,后世子孙就以原国名鄢命姓,遂成鄢姓。二是出自芈姓。鄢国被楚国吞并后,改设为县,楚国公族大夫被封于此,担任鄢县尹,他的子孙有以封邑为姓氏者,称鄢氏。

鄢姓发源于现在的河南鄢陵。在今辽宁新民、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牙克石、山东青岛,新疆喀什、库尔勒、阿克苏、伊犁、乌鲁木齐等地都有常住鄢姓居民。

鄢姓历史人物有鄢鼎臣,江西丰城人,字玉铉。明代举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丰城闹饥荒,他力请知县开仓赈灾。有兵事,捐资犒义勇,以加强守备。鄢正畿,字德都,明末福建永福人。明朝灭亡后,他悲痛欲绝,北向恸哭。后隐居深山,不参加清朝举行的科举考试,心系明朝,常写诗作文表明自己的心迹,自号亦必道人,后赋《绝命篇》,与御史林逢经俱投溪水自尽。

鄢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三位。


【源】①系自妘姓。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为鄢侯,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7,17,60)。②战国时楚地小国。鄢国故城在郢(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西北,故楚多此姓(60,6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土家族姓(387)。 【变】一作傿(17)。 【望】太原(17,60,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 【人】鄢将师,春秋时楚大夫(7,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南康、峡江、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据 《路史》 注云: “傿侯之后有傿氏、焉氏、 鄢氏、��氏。” 又云: “傿, 妘姓国, 灭于郑, 后以名氏。” 又云: “鄢,妘姓国,后以名氏,其地在郑,故楚有此姓。”此以国名氏,系出妘姓。② 《续通志·氏族略》 则注: “ 《姓氏辨证》 曰: ‘鄢,郑地,其先以所食邑为氏’。此以邑为氏。” 当与前“以国为氏” 不同。

春秋时卫有鄢武子; 宋代有鄢孝隆; 明代有鄢高,南昌人,胡州府学教授。

猜你喜欢

  • 哥蘇禮

    读音:Gēsūlǐ【综】清镶黄旗满洲护军札勒之妻为哥苏礼氏(260)。

  • 馝邦

    读音:Bìbāng北魏时复姓,乃少数民族姓氏。后或改为邦氏。《广韵》 有载。或作 “馝邗”、“馝邘”、“馝刊”,亦作“馥邦”、“馥邗”,盖皆形近而讹,莫辨真伪,姑兼收并蓄。

  • 读音:Dǔ/Duu【音】音笃(15)。【源】䈪,国名,以国为氏,见《直音》(15,21,63)。

  • 都爾本

    读音:Dū’ěrběn【综】清驻防索伦正红旗中有都尔本氏(260)。

  • 曷薩

    读音:Hésà【源】 曷萨,隋、唐时突厥部落名,以部为氏(60,62)。【变】 亦作〔曷萨那〕,见《隋书》(76,91)。历史上突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 《唐书》 云: “突厥有曷萨

  • 读音:qín【音】 覃氏有Tán、Xún、Qín三音(17,82)。见覃(Xùn)。【源】 系自妘姓。谭去言为覃氏(11,12,60)。【望】 齐郡(17,418)。【布】 分布较广,不同音之覃姓约占

  • 兀剌歹

    读音:Wùlādǎi/Ula’dai【综】 蒙古族姓。内蒙古巴林右旗沙巴尔台、洪格尔苏木均有此姓(384)。

  • 读音:Shù现行罕见姓氏。今浙江之景宁有分布。此姓系景宁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 邱林

    读音:Qiūlín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邱氏。一作“丘林”。

  • 读音:Còu/Tsow,Tsou【综】 唐有凑罗栋,见《新唐书》(444)。今仍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