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戴表元生平

戴表元生平介绍

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文学家,被称为“东南文章大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庆元奉化剡源榆林(今属浙江班溪镇榆林村)人。宋咸淳七年进士,元大德八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论诗主张宗唐得古,诗风清深雅洁,类多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辞。著有《剡源集》>>查看戴表元的诗词古文

文学成就

  戴表元学识渊博,力主改革宋末学者萎蔽风气,以文章大家名重东南。诗文清新雅洁,多伤时悯乱,同情民间疾苦,咏家乡名山秀水。戴表元的一些诗流露着同情民生疾苦的感情,例如《采藤行》描写商人和手工业者,生活较好,而农民却承担着官府的沉重赋税,结果是“南村种麦空早熟,逐日扃门忍饥哭。”他另有些作品寓有对赵宋王朝的故国之思,如《感旧歌者》,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称“戴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此外如《通谢张可与参政书》、《二歌者传》、《己卯岁初葺剡居》、《读书有感》等,也属此类。律诗雅秀,力变宋诗积习,静细清新,风致近晚唐。清顾嗣立《元诗选》评道:“剡源诗律雅秀,力变宋季余习。”其诗文常被用作名言警句。

  在元初诗人中,戴表元是鼓吹“唐风”、力矫宋诗之弊的有力人物,特别是对理学和科举制度破坏文学艺术的现象,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袁桷《戴先生墓志铭》记载他“力言后宋百五十余年理学兴而文艺绝”,这一点在他留下的许多文章中仍然可以看到。如《方使君诗序》记南宋末都城临安士人的风气:“当是时,诸贤高谈性命,其次不过驰骛于竿牍俳谐、场屋破碎之文,以随时悦俗,无有肯以诗为事者。”《张仲实诗序》又言,时人“见有横眉拥鼻而吟者,辄靳之曰:‘是唐声也,是不足为吾学也。吾学大出之可以咏歌唐虞,小出之不失为孔氏之徒,而何用是啁啁为哉!’”《元史》中说戴表元于至元、大德间,在东南一带“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时”,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

  戴表元的散文清深雅洁,蓄而始发,四方人士争相师法,为至元、大德年间东南文章大家第一人,人称江南夫子。宋濂于元人中推之独至。《寒光亭记》、《清峙轩记》、《秋山记》、《观渔赋》等亦均可读。《猫议》中以猫喻人,有言外意;《观渔赋》写捕鱼须到大海始得大鱼,沟渠中只能捉到一些虾蛤,发人深省。

  戴表元著有《剡源集》、《剡源佚文》、《剡源佚诗》等。作品今存《剡源文集》30卷,佚诗6卷,佚文2卷。

猜你喜欢

  •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钱柄

    钱柄,字仲驭,浙江嘉善人;相国士升之仲子也。崇祯丁丑进士,为吏部郎中。破家集义旅拒战,蹑于震泽兵,返战;旋溃,被杀。

  • 守常

    守常(生卒不详),元时武陵僧,俗姓李,十二岁即出家。

  •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长筌子

    长筌子(生卒年不详),名不详,生平无考。金末人,道士。有《洞渊集》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其中有文赋三十一篇,诗词百馀首。

  •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王衍

    前蜀后主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初名王宗衍,许州舞阳(今属河南舞钢)人,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贤妃徐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最后一位皇帝。。王衍被封为通正公。后来,王衍在被送赴洛阳途中,李存勖遣人将他和他的亲族一起杀害,王衍死时二十八岁。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艳之词,著有《甘州曲》、《醉妆词》等诗,流传于世。

  • 顾众

    顾众(274年—346年),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晋名臣,东吴偏将军顾悌之孙、西晋安东军司顾荣的族弟。顾众出身江南豪族,历官参军、从事郎中、义兴太守、封鄱阳县伯,拜丹杨尹,累迁尚书仆射。苏峻之乱时,他领导东方义军抵抗苏峻叛军的进攻。永和二年(346年),顾众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光禄大夫,谥号“靖”。

  • 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年间,李吉甫两次被拜为宰相,期间一度出掌淮南藩镇,爵封赵国公。他策划讨平西川、镇海,削弱藩镇势力,还裁汰冗官、巩固边防,辅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元和九年(814年),李吉甫去世,追赠司空,谥号忠懿。

  •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