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赵昀生平

赵昀生平介绍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赵昀原名赵与莒,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查看赵昀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昀,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初五,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虹桥家中。赵与莒原来不是皇子,而只是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但宋帝位一向并非由赵德昭这一脉后人继承,至赵与莒父亲赵希瓐这一代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赵希瓐在世时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山阴县当地的小官,生活与平民无异。

  赵与莒七岁时,父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着他及弟赵与芮返回娘家,三母子在全氏在绍兴当保长的兄长(全保长)家寄居,一直到赵与莒十六岁。

  赵扩因八名亲生子皆幼年夭,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而史弥远将此任务交了其幕僚余天锡。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全保长家中避雨,于是认识了赵与莒兄弟。余天锡知他们为赵氏宗族,也觉得兄弟二人行为得体,认为是合适人选继承沂王,故向史弥远推荐。史弥远接两兄弟往临安亲自考量,也认为兄长赵与莒为继承沂王的合适人选,故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将赵与莒选入宫内,改名赵贵诚,继承沂王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赵扩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赵贵诚为新帝,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

  联蒙灭金

  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无休止的争论使宋朝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然而,随着蒙古与金朝之间战事的推进,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赵昀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耻,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赵昀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实际上也是帮助宋朝自己保家卫国。但赵昀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

  赵昀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主持灭金事宜。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州等地,于马蹬山大破金军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十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统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末帝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灭亡。

  端平入洛

  端平元年(1234年)三月,赵昀派人前往河南拜谒北宋皇陵,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不久,赵昀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

  宋蒙联手灭金时,并未就灭金后河南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赵昀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不久,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赵昀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死于战火,投入的大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宋蒙战争自此全面爆发。朝野上下对于出兵河南的失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议论纷纷,而对这种局面,赵昀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阎妃乱政

  阎贵妃是赵昀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姿色妖媚,初封婉容。淳祐九年(1249年)九月,赵昀封阎氏为妃。赵昀对阎贵妃赏赐无数,阎贵妃想修建一座功德寺,赵昀不惜动用国库,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为其修功德寺,闹得百姓不得安宁。这座功德寺前后花了三年才建成,耗费极大,修得比自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丽堂皇,当时人称为“赛灵隐寺”。后来阎贵妃在理宗的宠爱下,骄横放肆,揽权心切,干预朝政,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走她的门路,于是便骄横专恣,干权乱政起来。

  之后,阎贵妃又与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等奸臣勾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史称“阎马丁董”,恃宠乱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与贾似道明争暗斗,打击谗陷,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

  病重去世

  赵昀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赵昀病逝,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遗诏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咸淳元年(1265年)三月,葬于会稽府永穆陵。

  咸淳二年(1266年),上谥号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根据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朝臣最初曾拟定“景”、“淳”、“成”、“允”、“礼”五字为备选庙号,最后定位“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便更名为“理宗”。后世认为根据理宗崇尚理学的实际出发,如此谐音也是名实相符。

  赵昀只有一个儿子赵维,但其在出生数月后就去世了,后来就再也没有生下儿子,只得立他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

  为政举措

  政治

  赵昀的政治改革需要解决大量冗官,这是通过控制考中进士的人数和严格升迁制度办到的。从端平元年(1234年)开始,平均每次科考的中进士人数为四百五十人,而不是以前的平均每次六百人。赵昀又规定无论在首都的朝官还是在外地的地方官都不得私荐官员,没有担任过州县地方官的人不能进入朝廷做郎官,已经当上郎官的必须外放,补上州县地方官这一任。但这些措施流于表面,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赵昀在位时,权相史弥远共擅权二十五年,南宋日渐衰落。理宗一亲政就任用洪咨夔等人做监察御史,弹劾了史弥远一党的“三凶”梁成大、李知孝、莫泽。而被史弥远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则被召入朝。

  经济

  赵昀在位时期,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三亿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宋廷停止发行新币,回收部分旧币,并动用库存黄金十万两、白银数百万两平抑物价。但是不久蒙古入侵,南宋军费陡升,宋廷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以缓解财政压力。最终经济整顿破产。

  文化

  赵昀一直希望使理学成为正统官学,早在宝庆三年(1227年)就封朱熹为信国公。端平更化后,朱熹和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都先后被入祀孔庙。淳祐元年(1241年),赵昀又分别加封周敦颐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噤伯。景定二年(1261年),赵昀排定的入祀孔庙的名单包括: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邵雍、张拭、吕祖谦。其中除司马光外,剩下的都是理学代表人物。

  除淳祐四年(1244年)赵昀为朱熹在考亭创办的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外,宝祐三年(1256年),赵昀从蔡杭口中闻悉朱熹与蔡元定在云谷和西山点灯为号,对榻穷研理学的事迹后,大为感动,不仅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其孙蔡杭刻石于西山龙岩山上,还亲绘朱熹与蔡元定二贤对榻讲道神像。当年,敕赐“庐峰书院”匾,还创建书院规制:左立尊道堂,祀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蔡杭之曾祖蔡发等像。

  赵昀还先后为游酢、黄干、叶味道等名儒敕建书院。

  社会

  慈幼局于淳祐七年(1247年)创立于临安。宝祐四年(1256年),在临安慈幼局运作成熟之后,宋廷下诏要求“天下诸州建慈幼局”。次年,赵昀又诏曰:“朕尝令天下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无啼饥之童。”慈幼局设立之后,至少在京城临安,已实现了赵昀的理想。

  慈幼局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孤儿院。国家要对没有亲人养育的弃婴、孤儿给予救济,使他们避免死于非命,这是一项古老的制度安排。“慈幼”最早可见于《周礼》。到宋代时对孤幼的救济呈现制度化、普遍化、专业化的特征,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轶事典故

  出生异象

  据传赵昀出生前一天晚上,荣王梦见一个穿戴紫衣金帽之人来拜访。等醒来时,夜漏十刻没到,室中五彩灿烂,赤光照天,如日正中。赵昀出生三天后,家人听到屋外面有车马声,急忙赶出来看,什么也没看见。他小时候曾经白天睡觉,别人忽然看见他身上隐隐出现龙鳞。

  巧对权臣

  史弥远把持朝政,独断专行,他的党羽几乎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重要职位。尽管史弥远权势熏天,仍然不断有忠义之士不畏权势,上书指斥其专权擅政。绍定四年(1231年)三月春祭,史弥远与赵昀一起喝酒闲聊,试探地说:“臣闻近日劾臣者甚多,陛下不可偏信矣!”赵昀幽默地说:“朕知道,姑置。卿犹记先皇章圣帝时旧京闹蝗灾乎?幸得江南无虞,朕稍安。”章圣帝即宋真宗,当时河南一代蝗灾确实严重。

  史弥远听理宗这么说,立刻就放心了。理宗提及蝗灾,可谓一语双关,安抚史弥远,暗示自己与史弥远是拴在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蝗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否定史弥远就等于否定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重不治,赵昀终于脱离了史弥远的挟持而得以亲政。

  召妓入宫

  赵昀晚年喜好女色,三宫六院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善于奉迎的内侍董宋臣看到了,便在一次元宵佳节,董宋臣为赵昀找来临安名妓唐安安。而唐安安姿色艳美,能歌善舞。赵昀一见非常喜爱,便把她留在宫里,日夜宠幸。唐安安仗着赵昀的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唐安安家中的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帐幔茵褥,也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除了唐安安之外,赵昀还经常召一些歌妓舞女进宫。

  起居郎牟子才上书劝诫赵昀:“此举坏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赵昀却让人转告牟子才不得告知他人,以免有损皇帝的形象。姚勉以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为例劝告赵昀,赵昀竟然恬不知耻地回答:“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

  诏改建阳

  据明嘉靖《建阳县志》载:南宋景定元年(1261年),建阳县唐石里(今黄坑镇)出现有十五穗头之奇稻。赵昀闻讯“大悦”,便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赵昀亲自为建阳诏改县名,可以看出他对建阳这个自古盛产稻米之乡的嘉许和期望。

  骷髅碗

  元朝时,西藏藏传佛教僧人杨琏真伽盗掘南宋皇陵,赵昀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拖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赵昀头颅割下,并制作成饮器,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赵昀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赵昀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明太祖得知此事,“叹息久之”,派人找回赵昀的头颅,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江苏南京)。次年,又将赵昀的头骨归葬到绍兴永穆陵旧址。

家庭成员

  父亲

  赵希瓐,燕王赵德昭的八世孙,封荣王

  妻妾

  皇后谢道清,尊号寿和圣福

  贾贵妃,贾涉女,贾似道姊

  阎贵妃

  子女

  赵维,母不详。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生,十一月甲寅夭折,追封祁王,谥号冲昭。

  周汉国端孝公主,封瑞国公主,改升国公主。母贾贵妃。后嫁恭圣皇后侄孙杨镇。终年二十二岁。

猜你喜欢

  • 李璟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 杨翮

    元上元人,字文举。杨刚中子。承其家学。工古文。初为江浙行省掾,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有《佩玉斋类稿》。

  • 祝钦明

    祝钦明,字文思,京兆始平人。举明经。长安元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中宗在春宫,钦明充侍读。及即位,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历刑部、礼部二尚书。尝与群臣侍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据地摇头,睆目顾盼。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祝公是举,五经扫地矣。”景云初,为侍御史倪若水所劾,贬饶州刺史。

  • 神秀

    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神秀为禅宗“北宗”创始人,与师弟慧能(南宗禅创始人)并称“南能北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为“教授师”。

  • 周世南

    永州祁阳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尝游上庠,聘董氏女。未婚而女失明,女父请改婚,不可,既第成婚,士论高之。仁宗皇祐六年,累官驾部郎中。以少卿致仕。

  • 李逢吉

    李逢吉(758-835年),字虚舟,陇西姑臧(今甘肃省陇西县)。唐朝中期宰相。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出身,擢进士及第,累拜左拾遗。唐宪宗即位,授给事中,迁中书舍人,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品性忌刻,险谲多端。排挤名臣裴度,结交权阄王守澄,成为牛李党争中“牛党”代表人物,累官尚书右仆射,封凉国公。唐敬宗即位,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太子太师为东都留守。唐文宗即位,从子李训得势,召为尚书左仆射,足疾不行,遂以司徒致仕。太和九年,卒,时年七十八,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 张嗣垣

    张嗣垣,字师仲。东莞人。明神宗万历间诸生。尝倘佯罗浮飞云诸胜。卒年三十二。有《馀力轩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八有传。

  • 高观国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近。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后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 文信

    文信字道元,永嘉人。

  • 张邦奇

    (1484—1544)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