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冯子振生平

冯子振生平介绍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查看冯子振的诗词古文

人物评价

  冯子振不仅善为古近体诗词,而且,对于散曲创作也特具天才,为元代南方少有的散曲作家之一。所作散曲,虽多是抒写个人闲适生活,但能形象地显示出他那豪情奔放的气魄。他曾考察过居庸关,所作《居庸赋》,仅5000言,却将居庸关的形势险要,描写得淋漓尽致,后人莫不赞为佳作。《十八公赋》,亦4000余言,传诵一时,世称杰作。他生前与浙江天台诗人陈孚友善。两人均主张为文要“任意即成,不事雕斫”。子振作诗为文笔气淋漓,陈孚自以为不及。扬州《汉寿亭侯祠碑记》,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頫书写,被世人誉为“三绝”。晋陵宋子虚有《上冯集贤诗》云:“忠言如海胆如山,趣人金门虎豹间。玉笋晓班联雁序,紫檀春展对龙颜。气陵百辟星辰动,赋就三都造化闲。岂向长沙淹贾谊,淳风会见笔追还”。贯云石评其散曲说:“海粟之词豪辣灏烂,不断古今”(《阳春白雪序》),子振为当时士林所倾慕,由此可见一斑。

  冯子振著有《华清古乐府》等书传世,但该书早己散佚。《海粟诗集》,收所作散曲甚多,今存小令44首,以《鹦鹉曲》为著名,其作才思奔放,笔气淋漓,然不事雕斫,锤炼功夫不足,所以《元史·儒学传》称其诗词“律之法度,未免乖刺,人亦以此少之”,顾侠君集《元诗选》,从书画卷中搜得若干首;《沅湘耆旧集》又增录志乘内数作,存古今体诗83首、词4首,《全金元词》收其散曲(小令)4l首。

生平

  冯子振(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客,怪怪道人,湖南省攸县人。(子振赠朱君壁诗作于是月)以后年在七十一岁。以外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与天台陈孚友善,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 子振于书无所不记,当其篇文时,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事料醴郁美如簇锦,尝著居庸赋,首尾几五千言,传诵一时,有海粟诗集存元诗选中。所作散曲至多。今存小合四十余首,以鹦鹉曲篇最著名,大德六年(公元一三零二年)作于大都。《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元年(一二五三)。仕至承事郎、集贤待制。为人博闻强记而才气横溢;文思敏捷,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以文章称雄天下。《元史·儒学传》谓:“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著有《居庸赋》,首尾五千言,雄浑正大,闳衍钜丽。曾与元代中峰禅师唱和,有《梅花百咏》一卷。所作散曲小令,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或叹世、羡仙;或即景生情、抒怀写志;或登临感兴,吊古伤时;多劲逸而潇爽。今存散曲小令共四十四首,其中四十二首均为〔鹦鹉曲〕。大德六年(一三○二)冬,冯子振留寓京城,听歌女演唱白贲〔鹦鹉曲〕,此曲韵险,无人和韵作新辞。因友索和,一时兴发,按原韵和作四十二首,甚为有名。元·宋景濂称其词“横厉奋发”,“真一世之雄”。贯云石称其词“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均见《阳春白雪序》)。冯子振退隐后,贯云石曾写有《寄海粟》,以三国时的陈登喻之,可见冯子振的为人与个性。曾著有《海粟集》,今人王毅辑有《海粟集辑存》。

猜你喜欢

  • 萧华

    萧华(?-762年),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太子太师萧嵩长子。萧华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早年曾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袭爵徐国公。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擒获,授为魏州刺史。后复归朝廷,历任秘书少监、尚书右丞、河中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萧华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宝应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辅国,被罢为礼部尚书。代宗继位后,宰相元载为讨好李辅国,贬萧华为硖州司马,后萧华病逝于贬所。

  • 钟允谦

    钟允谦,字汝益。明世宗嘉靖八年(一五二九)进士。知浙江宁海县,升刑部主事,出知福州府,转莱州知府。卒于官。与父芳同祭乡贤。明陈是集《溟南诗选》卷二有传。

  •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朱煌

    朱煌(1772—1849),字辉甫,号勿轩,青县钱海庄(今属沧县)人。少孤贫,读书刻苦,寒暑无间。乾隆五十七年(1792)补博士弟子员。嘉庆九年(1804)举于乡,而时乖命蹇,十上公车不第。道光二十七年(1847),擢巡宁夏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宣宗勤求吏治,稔知公名。特传旨召之,期将大用。公行至西安,遘疾还乡,事乃寝。道光二十九(1849)年正月六日,卒于家,春秋七十有八。诰授中宪大夫。著有《勿轩小草》、《环山善后事宜》、《武经七书摘要》等书。

  • 臧懋循

    (1550—1620)明湖州府长兴人,字晋叔,号顾渚。万历八年进士。授荆州府学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以放荡不羁,被劾归。辑《古诗所》、《唐诗所》,又编《元曲选》,收元人杂剧一百种。另有《负苞堂集》。

  • 叶李

    叶李(1242—1292)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杭州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少聪慧,性耿直。20岁入太学读书,与朱清相友善。南宋末年因反对投降派被流放。终宋只为国子监生,大才不能仕。但是后出仕元朝,六年就做到了一品官职。如今史届坊间评价不一,一方面清朝乾隆帝评价:“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这一句话闻于世人,另一方面也有世人提出南宋在时叶李欲为国效力反而受到冤屈贬斥报国不能,及至仕元清明廉正不可不谓是一位好官,这不应为仕元朝就刻意贬低和忽略的。

  • 唐玨

    (1247—?)名或作钰。宋会稽山阴人,字玉潜,号菊山。家贫力学,以授徒奉母。宋亡,元江南浮屠总摄杨琏真伽假朝命发赵宋诸陵,珏与林景熙等人潜拾遗骸,置所造石函中,葬于兰亭山。邑人袁俊斋高其节,延至宾馆,且为其聘室置田。

  • 傅德称

    (1250—1335)元南安人,字季谟,号古直。六岁通《大学》、《论语》大义。长有文名。成宗大德初,以荐授漳州路儒学正。以《太极图》两铭合而讲之,听者悦服。改福州路三山书院山长,后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

  • 朱复之

    建宁建安人,字几仲,号湛庐。以迪功郎知婺源县,有惠政。理宗端平中尝充使北使展谒八陵。后除军器监主簿,兼权知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