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郑刚中生平

郑刚中生平介绍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查看郑刚中的诗词古文

坟墓搬迁

  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郑刚中墓原址位于曹宅镇长山垅水库库区,由于水库扩容需要,坟墓搬迁至长山垅水库下游。2007年11月12日上午,新墓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竣工仪式。郑氏后裔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区委副书记张菲菲等出席了竣工仪式并拜谒郑刚中墓。

  郑刚中为南宋名臣,与岳飞、宗泽齐名,是金华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相继任礼部侍郎、川陕宣谕使、四川宣抚副使等要职,为人刚正不阿,立主抗金,后受大奸臣秦会所害,享年47岁。郑刚中墓为原金华县文保单位,整个搬迁工程于2006年7月份启动,2007年11月份竣工,投资120余万元,耗时一年零四个月。

评价

  郑刚中为民族英雄,令郑氏后裔乃至全体龙的传人所景仰,他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为后人敬佩。

  哲观刚中诗,高标逸韵,文采飞扬,孤寒冷壮中显现出苦涩、淡雅以及嫉恶之傲骨与对世事的无奈,其文学价值颇高,然刚中诗名不显于当时及后世,惜哉。

  赞诗曰:

  青史曾丹忠愍谥,探花墓留后人凭。

  北山有幸迎忠骨,清风无声慰灵英。

  恩荐贬杀皆由桧,知兵好战岂为名?

  为有虎狼窥国器,伏罴在西捍河清。

生平

  郑刚中,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浙江金华曹宅郭门村人。生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三年(1088)五月二十三日,绍兴二年(1132)以第三名进士及第,是“探花”出身的南宋名臣。

  初授左文林郎,任温州判官。时遇百年大旱,因提出“以工代赈”之方针,缓解灾情,政绩显着,被秦桧赏识荐举。绍兴六年(1136),经当朝宰相秦桧之荐举,任刺令所删定官,其时政要务见解受高宗赏识,不久即升任宣义郎,不过一年,又兼授太常博士。

  时金兵入侵,秦桧独揽朝政,恣意陷害忠良,卖国求荣,对金力主和议。刚中力陈和议之弊,不因秦桧荐举而附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王伦挟金使来议和。枢密院编修胡铨因请斩王伦、秦桧,祸在旦夕。刚中极力营救,由是得罪秦桧,却更令高宗欣赏其胆识,升任他为宗正少卿,后又任秘书少卿。

  绍兴九年,为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及还,除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为川陕宣谕使,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绍兴十四年(1144)甲子,充陕西分画地界使,奉命到陕西与金使划定疆界事。金使乌陵“赞谟入境,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又欲取商、秦,于大散关之界,刚中又坚不从。据理力争,面折金使。兀术遣人力求和尚原,刚中恐败和好,以和尚原自绍兴四年后不系吴地分,于是割秦、商之半,弃和尚原以与金。

  绍兴和议后,刚中改任四川宣抚副使。刚中治理四川方略独备,经划调度,军政事务井井有条。宣抚司旧在绵、阆间,及胡世将代吴玠,就居河地,馈饷不断。刚中奏:利州在潭毒关内,与兴、洋诸关声援相接,乞移司利州。自是省费百万。刚中始至,即欲移屯一军,大将杨政不从,呼政语之曰:“刚中虽书生,不畏死!”声色俱厉,政即听命。

  都统每入谒,必庭参然后就坐。吴璘升检校少师来谢,语阍吏,乞讲钧敌之礼。刚中曰:“少师虽尊,犹都统制耳,傥变常礼,是废军容。”行礼如故。

  刚中主蜀期间行屯田,免杂征;严教训,重积聚;整军旅,强武备,金兵不敢犯。时有“宗泽猛虎在北,刚中伏熊在西”之称。时刚中于阶、成二州营田,抵秦州界,凡三千余顷,岁收十八万斛。奏蠲四川杂征,又请减成都府路对籴及宣抚司激赏钱。从之。

  先是,川口屯兵十万,分隶三大将:吴璘屯兴杨政屯兴元府,郭浩屯金州,皆建帅节;而统制官知成州王彦、知阶州姚仲、知西和州程俊、知凤州杨从仪亦领沿边安抚。刚中请分利州为东、西路,以兴元府、利阆洋巴剑州、大安军七郡为东路,治兴元,命政为安抚;以兴、阶、成、西和、文、陇、凤七州为西路,治兴州,命璘为安抚;而命浩为金、房、开、达州安抚;诸裨将领安抚者皆罢。从之。请弛夔路酒禁,复利州钱监为绍兴监。时军已罢,移屯内郡,刚中言逐路各有漕司,都漕宜罢。从之。

  蜀中富饶,秦桧令献金3万两并加派赋税,遭刚中拒绝。秦桧怒其在蜀专擅,不听命,令侍御史汪勃奏置四川财赋总领官,以赵不弃为之,不隶宣抚司。不弃牒宣抚司,刚中怒,由是有隙。不弃颇求刚中阴事言于桧,桧佯召不弃归,因召刚中。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

  绍兴十七年(1147)九月,秦桧命御史汪勃、余尧弼等人吹毛索疵,对刚中猛加弹劾,列出所谓“妄用官钱”、“奢僭”、“贪婪”、“天资凶险”、“网罗死党”等等罪状。是年十二月,又使余尧弼继续弹劾他,“为臣不忠”、“贿赂溢于私帑”、“暴敛困民”、“密遣爪牙”、“窥伺朝政”等等罪行,,刚中由是被免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监居住。

  绍兴十九年(1149)七月,高宗想减轻一点对刚中的处罚,秦桧却不依不饶,要彻底查究其“贪污”罪行。又命人逮捕其子右承务郎郑良嗣及其将佐宾客,都关押在江州狱中。再派大理寺丞汤允恭、太府寺丞宋仲堪等凶暴亲信前往审理,严刑拷打,硬要坐实郑刚中的贪污之罪。

  汤、宋二人后来报告结案,说是“落实”了刚中的罪行;“违旨出卖度牍,收钱五十五万余缗;自设钱监铸钱,随意支用;违法领用厨食钱一万三千余缗入己;用公钱买通士人进京为他说项,将转运司并入宣抚司;违法使用公钱十二万余缗……”秦桧大喜,批下判决书曰:“郑刚中罪大恶极,依法当死,特免死、免禁锢,移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县东封川镇)安置;郑良嗣免死,柳州安置。”与此案有牵连的僚佐赵士祃、张汉之、张仲应等亦皆受了重惩。

  郑刚中到了贬所,秦再指使其党羽、封州太守赵成之一步步将他窘辱、折磨致死((见续通鉴》卷一二八,总第743页)。刚中卒于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四年(1154)五月二十三日,与其生日同月同日,时年67岁。直至秦桧死后,郑刚中案得以昭雪,恢复其资政殿学士的官职,追谥“忠愍”。

猜你喜欢

  • 荆轲

    (?—前227)战国末卫国(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先世为齐贵族,迁于卫,卫人称庆卿。秦灭卫,亡至燕,燕人称荆卿、荆叔。时秦已灭韩、赵。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结交荆轲之友田光,因田光之荐,乃尊荆轲为上卿。燕王喜二十八年,以秦亡将樊于期首级和内夹匕首之督亢地图出使秦国,欲乘机行刺。向秦王政献图时,秦王政展图,图穷而匕首见。行刺未成,被杀。

  • 王渥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危进

    字伯明,金溪(今江西金溪)人。素(一三o三至一三七二)子。书法有父风。工诗,列光岳英华三体诗中。《大观录》。

  • 刘祁

    祁字京叔,浑源人。弱冠举金进士,廷试失意,即闭户读书。凡七年而殁,年四十八。京叔好三苏文,为学能自刻厉,文章议论,粹然一出于正。有《神川遁士集》二十卷、《处言》四十三篇、《归潜志》三卷。

  • 阳休之

    (509—582)北齐右北平无终人,字子烈。好学能文,时人称“能赋能诗阳休之”。魏孝庄帝立,累迁太尉记室参军。节闵帝普泰中,与魏收等同修国史。后归高欢。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除中书侍郎,参掌诏命。历给事黄门侍郎、幽州大中正。文宣帝天保初,除散骑常侍。孝昭帝皇建初,尝访政术于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为政教之先。后主天统初,为光禄卿,寻除吏部尚书。选用之人,时称才地俱允。武平初官尚书右仆射,领中书监。齐亡,入周,历纳言中大夫、太子少保,除和州刺史。隋文帝开皇二年罢任。撰《幽州人物志》。

  • 赵孟坚

    中国南宋画家。生于庆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一说卒于咸淳三年(1267)。字子固,号彝斋;宋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汉族,海盐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人。曾任湖州掾、转运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书法墨迹《自书诗卷》,绘画《墨兰图》、《墨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著《彝斋文编》4卷。

  • 曾布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大臣,曾易占之子,曾巩异母弟,曾任北宋右相。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曾作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时出任丞相,谥“文肃”,《宋史》有传。

  • 张纲

    张纲(1083年—1166年),宋代词人,字彦正,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金坛薛埠)人。他为官44年,“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作为座右铭,天下人称其不负所言,被民众颂为“清官”典范。

  • 阿鲁威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蒙古族人。字叔重,号东泉。曾任南剑太守、经筵官、参知政事。能诗,尤善长作散曲,今有几十支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乐府群珠》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