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赵嘏生平

赵嘏生平介绍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查看赵嘏的诗词古文

轶闻故事

  江苏山阳人赵嘏,字承祐,他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①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②杜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呵!

  后来赵的诗名越发响了,就连身居皇宫中的宣宗也都知道他。一次退朝后,宣宗便问宰相:“诗人赵嘏现在担任了好官吗?爱卿可把他的诗作拿来我看。”本身也是诗人的宣宗把赵嘏的诗集一打开,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首《题秦诗》,其中有句子云:

  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自身同时也算是政治家的宣宗当即便愣住了,他很不高兴诗人赵嘏对时局作出这样的解释和拥有如此的看法,尽管那都已属于陈年老帐了;因此,赵诗人升官愿望也就泡汤了。

  这无疑是悲哀的;但更为悲哀的,赵诗人的家事居然也陷入了令人惆怅不已的境地呢。

  早些时候,曾经把家安顿在浙西的赵嘏,为了只身西上京城求取功名,便跟他的爱妾商量好,让她在家奉养他母亲;待功名一旦有了眉目,他便来接取她和母亲到长安去。

  只是许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中元节那天,鹤林寺里人山人海,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以希企自身的愿望能够实现;而赵嘏家里那容貌美丽异常的爱妾也来随喜这场法会。

  正当大家虔诚叩拜神佛之际,一位大官骑着高头大马从远处过来,一时间,众人走避不及。这大官一进来,一眼便瞥见了夹杂在众人堆里的赵嘏爱妾,随即吩咐手下兵士把她强行拉走。方丈见对方是权势极大的浙帅,竟也不敢去多嘴了。而众人更因不知就里,刹那间便都傻愣在了那里,呆立着不敢吱声。

  到了第二年,业已考取进士的赵嘏在获悉这不幸消息后,自忖他还难以跟这浙帅的威权较量,就只有自怨自艾的份儿了。面对眼前这越发黑暗下来的天色,他一边含泪喝着苦涩的烈酒,一边低声吟道: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③

  由于该诗关系到赵诗人这么一个令人凄惨欲绝的身世,它很快便传开了。而此时,浙帅也听到了该诗,觉得自己也真是太过分了,遂派人把她送还给寓居在长安城里的赵嘏,并捎寄一封书信以表自己那深切的歉意。赵嘏当时正好有事要到关外去,在途经横水驿之际,骑在马上的他凑巧跟这爱妾邂逅了;夫妻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然而谁能料到,这整整哭了一夜的赵嘏爱妾,第二天天一亮,她竟香魂渺渺,玉魄悠悠,再也没能醒过来了。遭此骤然变故,赵嘏当即悲痛欲绝,并把她埋葬在横水北面容易被太阳照射到的高旷之地。

  但赵嘏对爱妾的思念却越发深沉了,白天里他便觉得她那美丽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晃动。不久,尚处在盛年的赵嘏终因悲痛过度而去世。这可真是一桩令人为之悲哀不已的情事啊!

  按:① 此据《北梦琐言》卷七及《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而《郡斋读书志》及《唐诗三百首续选》等则以为会昌四年中进士。至于《唐才子传》则前后龃龉,在赵本传称二年,而在《马戴传》则又称四年。② 此七律诗题作《长安秋望》,《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续选》同之;而《全唐诗》则作《长安晚秋》,一作《长安秋夕》。几,一作“数”。诗中另有异字不再出校。③ 关于沙吒利之事,具见拙著《唐诗故事余录·章台柳下感情深》,兹不赘。

猜你喜欢

  • 李邺

    李邺(?-927),后唐魏州人,是后唐官吏。

  •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 卓发之

    字左车,仁和人。有漉篱集。

  • 朱之蕃

    山东茌平人,著籍金陵,字元介,号兰嵎。万历二十三年状元。官至吏部侍郎,出使朝鲜,尽却其赠贿。工书画。朝鲜人来乞书,以貂皮人参为酬。之蕃斥以买法书、名画、古器,收藏遂甲于南都,有《奉使稿》。

  • 邾经

    经字仲谊,维扬海陵(今泰州)人,元末进士。有《玩斋集》。

  • 朱鼎延

    明末清初山东聊城人,字元孚。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历任通政司通政、工部侍郎、吏部左侍郎。顺治十五年乞归养亲。专心程朱理学,淡泊自甘,不营资产。

  • 赵諴

    赵諴,字希平,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通判抚州,知归州。入为三司户部判官,出知明州,卒。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五有传。今录诗四首。

  • 周因

    周因,字与道,浦城(今属福建)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累官司农少卿,除直徽猷阁,知桂州,以中大夫致仕。事见清光绪《浦城县志》卷二二。今录诗两首。

  •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1-2]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