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诗词古文>王延彬生平

王延彬生平介绍

王延彬(886-930),字表文,武肃王王审邽长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泉州。唐末五代任泉州刺史,累封至检校太傅开国候,卒赠侍中。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逝世,葬南安县云台山。>>查看王延彬的诗词古文

生平

  他弱冠时,承父之命在南字建招贤院,按纳李贤、韩偓、於崔道融等一大批中原流亡人士,一时人才济济,文事活跃,为“十国之冠”。他前后执掌泉州军政大权十六年,政通人知,并能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五谷岁岁丰登;尤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多发蕃舶以资公用,每遇惊涛狂飙,无有失坏,被号为“招宝侍郎”。他一生崇信佛教,好谈佛理,先后延请好多位高僧来泉州开元寺弘法传经,而且大兴土木,建造法云寺、福先招庆寺、教忠寺、福清寺等梵刹兰若,又舍予膏腴良田,促进了泉州佛教的兴盛发展。

修建寺院

  王延彬崇信佛教,好谈佛理,礼敬僧人,尊泉州开元寺僧弘则为师。先后延请高僧来开元寺弘法传经。

  他舍田施财,大兴土木,在青阳山建法云寺,在州城北山建福先招庆寺,在城南建教忠寺,在南安县为高丽僧人元衲建福清寺(今属鲤城区北峰镇),在他妻子徐氏葬地凤凰山建凤凰寺,在开元寺四周建造20余处精舍寺院,迎纳名僧驻锡。他的妹妹出家西禅寺当尼姑,他特地扩建泉州罗城的西北部分,把西禅寺围在城内。他对每座寺院都拨给上好寺田供养僧尼,仅招庆、招福2寺就置田租10万余担。

人物墓地

  史料记载,王延彬曾在云台山筑“别墅”,周围“广辟活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村”,建“万梅亭”,“围山筑塘,

  引泉为池”,时邀招贤馆中寓贤和泉郡名士来此赋诗酣饮。王延彬死后,妻子在其墓边筑云台寺守候,死后也葬于云台山。

  2014年10月11日王氏后人向媒体反映,他们的发现证实了族谱及传说中王延彬葬于丰州(今霞美)云台山的说法。在云台山山坡有众多遗址和石构件,时而可见的夯土墙,直径约1米的别墅柱础,长1米多的旗杆石,保存完好的窑洞。据称,当时王延彬建“别墅”时,就命人在此间取土烧制所需的瓦片、陶瓷等。在《金坑王氏祖谱》里,关于王延彬墓葬、云台寺等的山形图,与走访发现的建筑遗迹等情况高度吻合。

猜你喜欢

  • 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 吴信辰

    吴信辰(1721—1797),名镇,甘肃临洮人。1769年考中举人,做过陕西耀州学正,升为韩城教谕,1773年任山东陵县知县,尔后调任湖南沅州知府,可是只干了一年,就因为下属一个县发生“讳盗”事件,被劾罢官。写作了数千首诗,43首词。著有《松厓对联》。

  • 子泰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俞安期

    苏州府吴江人,迁宜兴,老于南京,初名策,字公临,更名后,改字羡长。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世贞,世贞为之延誉,由是得名。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翏翏集》。

  • 宋徵舆

    宋徵舆(公元1618年—1667年)字直方,一字辕文,江苏华亭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六年,年五十岁。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诗稿十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

  • 刘洎

    刘洎(?-646年),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曾孙。刘洎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曾为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降唐后历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黄门侍郎、侍中,封清苑县男,以直谏著称。刘洎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魏王李泰,并在太宗东征时辅佐太子李治监国,兼任太子左庶子。贞观十九年十二月(646年1月),刘洎因与褚遂良不和,遭到褚遂良诬陷,被赐死。武则天时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