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步香
见《浙南本草新编》。为隔山香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南本草新编》。为隔山香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又名《闻人氏伯圜先生痘疹论》。2卷。宋·闻人规撰。刊于1235年。上卷对小儿痘疹的一些主要临床病理治疗问题提出81问,并逐一作了解答;下卷列述治疗方剂。
①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天胡荽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老鹳草之别名。③见《湖南药物志》。为积雪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其法用挟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近代所
出《素问·太阴阳明论》。《济生方》:“喉者,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呼吸之道路,肺之所候,天气之所主也。”属肺系,上通于鼻。指呼吸出入之门户。故《重楼玉钥》卷上:“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
《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人参、炙黄芪、桂枝、甘草、当归。水煎服。治痘疮初出,寒战咬牙。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肛肿。详该条。
病证名。指患疟后,面黄、肤黄而目不黄的病证。《证治要诀》卷十:“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理脾为先。异功散加黄芪、扁豆各半钱。诸痛后黄者亦宜。”本证可见于疟疾后贫血。参见疟黄条。
【介绍】:参见程衍道条。
出《素问·脏气法时论》。①泛指脾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忧思、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所致。症见消瘦面黄、四肢乏力、纳减、食不消化、腹痛、肠鸣、便溏或泄泻、浮肿、便血、崩漏等。治
出《灵枢·官针》。即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