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疟

产后疟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夫疟者,由复伤于暑,客在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动前暑热,正气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故发寒热。阴阳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交争复发,故疟休作有时。”热多者,方用草果饮子(半夏、赤茯苓甘草、草果、川芎陈皮白芷青皮良姜、紫苏、干葛);寒多者,方用生熟饮子(肉豆蔻、草果、厚朴、半夏、陈皮、甘草、大枣生姜)。

猜你喜欢

  • 气痔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因风邪蕴积肠间,或情志过激,酒食所伤而致。症见肛门肿突,大便难而血出,腹胁胀满,甚或形成脱肛良久不能入。治疗:因风邪蕴积者,可选用威灵仙丸加减;因情志过激而发者,可选

  • 藏俞

    指五脏所属诸阴经的井、荥、输、经、合诸穴,每经五穴,五五二十五穴,左右合之,共五十穴。《素问·气穴论》:“藏俞五十穴。”

  • 刺络拔罐法

    拔罐法之一。亦名刺血拔罐法。是指在刺络(刺血)之后再进行拔罐的综合治疗方法。此法于消毒皮肤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疾病,刺激量的要求,分为:轻刺、中刺、重刺三种。轻刺以

  • 镇定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在使用分筋或理筋等手法结束时,保持手法的短暂静止状态,以巩固和加强其展筋定痛等作用的一类手法。操作方法有两种:①用手指或手掌静压在患处片刻。②用手握住患部肢体

  • 四椎

    指第四胸椎。《素问·刺热篇》:“四椎下间主鬲中热。”

  • 江涵暾(tūn 吞)

    【介绍】:清代官吏兼医生。字笔花。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

  • 曹公辅

    【介绍】:见曹秉铉条。

  • 湿疸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指黄疸之湿重于热者。其症色黄而晦,一身尽疼,四肢沉重,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等。治宜化湿利冰,如茵陈五苓散、除湿丹之类。如湿疸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

  • 久瘖

    病证名。①因病久而音声渐失之者。《类证治裁》卷二:“失音大都不越于肺,须分暴瘖、久瘖。暴瘖多是寒包热邪,宜辛凉和解,肺虚伤风,喘咳声嘶,火邪伤肺,咽痛声哑;久病失音,气虚挟痰,宜滋肺肾之化源,咽干声槁

  • 柴胡清膈煎

    《通俗伤寒论》方。柴胡八分,大黄(酒浸)、枳壳、黄芩、薄荷各一钱五分,焦栀了三钱,桔梗一钱,连翘二钱,甘草六分,淡竹叶三十六片。水煎服。治少阳表邪,内结膈中,膈上如焚,寒热如疟,心烦懊憹,大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