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审视瑶函条。
痰证之一。①指因气虚阳虚,脾胃无力宣行水谷,致痰水结聚于胸膈,浸渍于肠胃者。《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膈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食
指由六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所规定的治疗用药禁忌,如太阳禁下之太早,阳明禁发汗、利小便、少阳禁汗、下、利小便,三阴“非胃实,不当下”等,见《脾胃论》卷上。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证名。指眼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目上润泽之水是也。……耗涩,则有昏渺之危。”参见目昏条。
即三才丸,见该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心痛痧》:“痧毒冲心,属之于气,则时痛时止,痰涎壅盛,昏迷烦闷,此其候也。治宜刺手臂,服顺气之剂为主。痧毒攻心,属之于血,则大痛不已,昏沉不醒,此其候也。治宜刺腿湾,服活血之剂为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黄芩、黄连、麦门冬、天花粉、茯神、丹参、牛黄、菖蒲、远志。为丸服。治心经蓄热而致的癫证,或时烦躁,眼鼻觉热者。
【介绍】:见宋慈条。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用调和营卫的药物,促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以达到疮疡消肿止痛的目的。适用于痈疽初起。本法多与它法并用,如和营法瘀用活血散瘀汤;养血和营用桂枝加当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