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哺露

哺露

病证名。①指小儿胃弱,无时吐出的证候。《幼科发挥》:“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当补其脾胃,助其变化,可用六君子汤加减。②即乳的一种证型。

猜你喜欢

  • 大晨

    天刚亮的时候。《素问·标本病传论》:“冬大晨。”马莳注:“冬之大晨在寅末。”

  • 赤脉传睛

    眼科病证。见《银海精微》。又名赤脉侵睛。多由心火上亢,三焦积热或心阴不足,肾水亏虚所致。症见赤脉呈多数细分枝状,自眦部发出,走传白睛,甚至延及黑睛。赤脉从大眦发出者,称大眦赤脉传睛;从小眦发出者,称小

  • 角弓反张

    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因项背强直,使身体向后反折如角弓状,故名。多见于痉,破伤风等病症。参见痉、破伤风条。

  • 奸黄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黠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治用点烙法或内服犀角散方。《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 便血

    证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又称下血。指血经肛门而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曰便血。”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

  • 补气黄芪汤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黄芪、人参、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白术、五味子、桂(去粗皮)、熟地黄、陈皮(去白)、阿胶(炙燥)各一两,当归、白芍药、牛膝(酒浸)各三分,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

  • 气虚崩漏

    病证名。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不解,或饮食失节等损伤脾胃,以致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沥不止,色淡质稀,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等。治宜补气固摄。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血多加阿胶、

  • 延胡

    出《雷公炮炙论》。为延胡索之简称,详该条。

  • 目上弦

    指上眼睑。见目弦条。

  • 鼠疫抉微

    书名。不分卷。清末余德壎撰。刊于1910年。作者以郑肖岩《鼠疫约编》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论述鼠疫源流、病情、治法及方药。末附罗芷园、郑肖岩等鼠疫医案35则。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