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宗精之水

宗精之水

指由肾精所裹持的水液。宗精,即肾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水液皆宗于肾,故称肾精为宗精。肾精能裹持水液,使在正常情况下不从泪窍而出,故《素问·解精微论》谓:“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猜你喜欢

  • 耻疮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下疳。见该条。

  • 托颐位

    针灸体位。详见坐位条。

  • 鸣显

    鸣,声音;显,显露形色。指显露声色。《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令鸣显。”

  • 女肠

    出《广雅》。为女菀之别名,详该条。

  • 瞑眩

    指头目昏花,胸中烦闷的症象。《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孔颖达疏:“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 空心菜

    见《广西野生资源植物》。为蕹菜之别名,详该条。

  • 李迅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家。字嗣立,泉州(今福建泉州)人。本以儒学传家,官至大理评事。以医著名,尤精于外科。尝留意医方,对社会上一般士大夫收秘方而不传的陋习深为不满,于是广集医方并亲自试用,

  • 李洞元

    【生卒】:公元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在唐太宗时为医博士。《齐东野语》记述:长孙后怀高宗数日不能分娩,李以针刺催产获效。

  • 口疳

    病名。①指口腔病。①即满口疳蚀。详该条;②又名糜疳。见《外科启玄》卷八。多由阳明湿火薰蒸而发,常见于小儿。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或形瘦,腹胀泄泻,手心热等。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

  • 赤色老母菌

    见《中国药用真菌》。为树舌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