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托疽

猜你喜欢

  • 齿断肿痛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症见齿龈肿起,胀痛,时有脓液流出且臭,甚或齿牙动摇欲落。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可选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牙宣条。

  • 绿梅花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绿萼梅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 郁热头痛

    证名。指外寒束闭内热的头痛。《明医杂著·续医论》:“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厚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由热郁于里,毛窍常疏,风寒易入,寒邪外束,其内热郁闭所致。症见头痛,略感风寒便

  • 谭道文

    【生卒】:1874~1961【介绍】:土家族眼科医家。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益乡人。擅长眼科。积行医60余年之经验,撰成眼科方剂专著《草庐拙》4卷(1959年),载方170多首,处方用药均有独到之处。

  • 俞窍

    俞,腧穴,窍,穴窍。泛指孔穴。《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意指冬天气在骨髓,针刺时针尖应深达筋骨的组织间隙。

  • 走火入魔

    气功术语。指在练气功中发生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怔忡、痞逆、躁扰不宁,或腹痛肠鸣不已,或头面赤热,喘蒸汗,形成上脱,或二便引急,形成下脱等。

  • 盛恺

    【介绍】:参见盛寅条。

  • 伤风嗽吐

    病证名。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证候。多由风邪入于肺胃,入里化热,灼液成痰,痰结胸中,以致肺气不宣而成。《幼科金针》:“伤风嗽吐者,寒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 ①(fǎn)。①仲景十二脉之一。《诊家正眼》:“曰反者,来微去大,病在里也。”②同返。回、还、退出。《素问·五脏生成篇》:“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③治法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

  • 袖口疳

    病证名。疳疮的一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即下疳生于阴茎,外皮肿胀包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