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六种新编条。
《医宗说约》卷五方。威灵仙一两,蝉蜕、川芎、当归(原书缺量)、麻黄(春用七钱,秋用九钱,夏用五钱,冬用一两二钱)。先用羊肉一斤煎汤代水,去羊肉,入诸药更煎,去渣,早、中、晚分三次服完,用羊肉、好酒过口
病证名。指囟门肿起。《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热则肿而软,冷则肿而硬。”因热而肿者,宜清热解毒,以青黛冷水调敷于局部
见医学衷中参西录条。
病名,指喉蛾之被有白膜者。《喉科指掌》卷三:“白色乳蛾,肿塞满口,身发寒热,六脉浮弦。此症因肺受风寒。用六味汤。”
病证名。即睥急紧小,详该条。
又称皮刺疗法、小儿针疗法。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多针、浅刺及刺激面广的特点。因所用的针具不同,又分别有“七星针疗法”、“梅花针疗法”、“滚刺疗法”等名称。临床操作时,选定适宜针
即关刺。出《黄帝内经太素》,见该条。
古病名。指胁下胀满,气逆息难或有形块的病症。《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证治准绳·积聚》:“息积,乃气息痞滞于胁下,不在藏府荣卫之间,
【介绍】:唐翰林学士。长于产科,撰有《产经》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