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凡疮疡阳证多与热毒有关,故不论其初起、成脓、溃后,凡具有实热火毒之证,如局部红、肿、热、痛,溃出脓稠,兼见发热、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脉数,
病名。又名蝦蟆瘟、大头瘟,瘟疫红喉,颅鹚瘟。多由感受天行瘟疫之气致咽喉红肿疼痛,继之肿痛连及腮项头面,身发寒热。《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气,其证则咽痛项肿,甚有颈面头项俱肿者,北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痘癞。多因痧、痘后,余毒未尽,留热肌肤,复感风邪而成。初起丘疹瘙痒,渐延成片,破流脂水并结痂。治宜解毒利湿,疏风止痒,内服消风散化裁。外撒渗湿救苦散,或外搽麦饯散,疮面干
见《药材学》。为牡荆子之别名,详该条。
即发泡。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颧部的一种疔疮。即颧疔,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潘蔚撰。刊于1877年。分调经、安胎、临产及产后四节。论述简要,内容比较切于实用。本书收入《园医学六种》中。
见《广西中药志》。为莲生桂子花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3卷。元·忽思慧撰。刊于1330年。本书记述元代皇室贵族的饮食谱,但其卷3的部分也收载了食物本草的内容,分为米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七类,约200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和主治,并附绘图。此书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