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作为治病手段的人。巫医,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遂有鬼神致病等迷信思想产生,这是巫医产生的历史根源。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疾病
外治法。出《圣济总录》。适用于外伤疼痛肿胀之证。用桂附散(《圣济总录》:桂去粗皮、生附子去皮脐、白矾、细辛去苗叶、白芷、五加皮、桑叶)水煎沸,浸洗患处。
见《河北药材》。为玉米须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罗思举《简易草药》。为鹅不食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即孤浆。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眉疽。见该条。
①指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望诊遵经》:“所谓门户者,阙庭(印堂)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脉经》:“病人首部,耳目口鼻有里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②经气出入道路。《灵枢·卫气》:
病证名。见《医说》卷三。即腲腿风。详该条。
即痧药丸,见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王不留行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