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水肿

水肿

病名。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出《素问·水热穴论》。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亦有以五脏而分,如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等。后世又分为阳水阴水两类。《丹溪心法·水肿》:“阳病水兼阳证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木香流气饮。”《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水肿治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如真武汤理苓汤等方。虚证常由阳证转变而来,病情常虚实夹杂,治应兼顾。亦须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咸、慎风寒等。参风水、石水、正水、皮水、里水气水等各条。本病证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肝病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猜你喜欢

  • 迭法

    推拿手法。①拳迭法:见陈宇清《新推拿法》。两手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处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作前后来回的摆动。用于腹部,有消散去积的作用。②腰迭法:病员取坐位,作弯腰动作数次。有

  • 溻浴

    外治法之一。把药物煎成汤汁,进行水浴、浸泡、溻渍的治法。适用于全身性疾病,例如温泉浴治疗皮肤患疥癣;香樟木煮汤洗浴治疗风疹块,古代早已使用。浸泡适用于四肢疾患,如鹅掌风(手癣)和脚癣,用药汤或醋(燉热

  • 骆驼蒿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即骆驼蓬,详该条。

  • 窦杰

    【生卒】:1196~1280【介绍】:金元时针灸学家。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后人有称为太师者。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人。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遇名医李浩,学习铜人针法,学成后回到原籍,从事医疗和教授

  • 红长胀出口外舌

    舌红、长大胀出口外。乃心火热毒之候,宜清心泻火,外用银针刺出恶血,再用冰片,牛黄末掺于舌上(见《伤寒舌鉴》)参见舌胀大、伸舌条。

  • 龋,朽也。虫之齿缺朽也(《释名》)。龋者,“齿蠹也”(《说文》)。详齿龋条。

  • 卢万钟

    【介绍】:明末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号觉迟子。先学儒,后学医。擅长治疗外科疾患,并将自己多年所用的验方汇集成《医说佛乘》一书。

  • 行迟

    五迟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证治准绳·幼科》:“凡儿生至周岁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小儿周岁以后甚至二、三岁还不能步行者为行迟。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脾胃虚弱,元气不充,

  • 三叶

    出《名医别录》。为鸭儿芹之别名,详该条。

  • 肩后疽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即上搭手。见该条。②出《外科大成》卷二。即肩胛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