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疫论

温疫论

书名。2卷。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1641年山东、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医着以伤寒治法无效,枉死者颇多。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的认识,较之前人有较大突破。吴氏参考古今医案,创造了一些较有实用价值的治法。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乾隆年间,复有洪天锡补注本,书名《补注温疫论》。嗣后又有郑重光补注本,名为《温疫论补注》,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下卷并集喻嘉言、林起龙、刘宏璧等有关疫病的论述,并附名方及前人疫症治案等。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猜你喜欢

  • 先天之精

    指肾所藏的生殖之精,与后天之精相对而言。详生殖之精条。

  • 假搐

    病证名。①指外感寒邪,客于肌表,小儿体弱不胜其邪,发为抽搐者(《小儿卫生总微方论》)。②病虽见搐抽者,目上视,但牙关不紧闭,口无痰涎者,为“假搐”(《东医宝鉴》)。③“发热抽掣,少时掣定,神气清爽,能

  • 室女经闭浮肿

    病证名。见《萧山竹林寺女科》。指未婚女子经闭兼有浮肿的病症。多因外邪客于胞脉,血壅经隧,经脉不利,血化为水,流溢四肢,导致经闭及遍身浮肿,面色青黄。治宜通经为主,经通则肿自消。方用通经丸。

  • 周礼医官详说

    书名。1卷。清·顾成章撰。刊于1893年。作者认为周代的医官是最古的一种医事制度,并与清代太医院的医事制度有近似之处。本书参考历代注疏对《周礼》中有关医官的原文详加考订,可供研究医史的参考。

  • 蛇头王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一枝黄花之别名,详该条。

  • 重楼玉钥续编

    见重楼玉钥条。

  • 喉痧正的

    书名。1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证、脉象、治法、禁忌等,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 青黛海石丸

    《症因脉治》卷二方。青黛、海浮石、栝蒌仁、川贝母。治肺经咳嗽,肺有热痰者。

  • 阳不足

    通阳虚。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

  • 蓝矾

    见《中药材手册》。为胆矾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