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谢观条。
古病名。见《儒门事亲》卷六。即脾疸。详该条。
见鬼眼条。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诸气病证的三大治法。即补气、降气调气、破气。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逢源》作鼠穴。即承泣穴,见该条。
指形气相失之证候。形体虽肥胖而气弱气短,少气不能报息者,为形胜气,多属危重疾病。《灵枢·寿夭刚柔》:“形胜气者危。”
【介绍】:晋代外科医生。履贯欠详,善治疽症。
病证名。指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治汇补·眩晕》:“停饮眩晕
简称五入。《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强间,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