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篇名。本篇解释用针的道理,故名。内容从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说明针刺治疗有一定的法则,要按病的程度不同,确定九种针的用法。文中还解释了针感、候气和出针等问题。
①六腑之一。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
病证名。指阴道忽然大量流血。《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崩中者,腑脏伤损,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腑脏,若无伤则腑脏平和而气调,适经下以时,若劳动过度,致腑脏
病名。《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即经闭,详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泽泻之别名,详该条。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取弓箭步,两手由后向前上方亮掌,掌心朝前,指尖相对,目注掌背,上身略前倾,换步时向后转,两手收回至腰后,再向上亮掌。
《疡医大全》卷七方。麻油二十四两,桃枝、柳枝、杏枝、桑枝、槐枝(上五枝俱切作寸许长)各二两,血余(洗净)、穿山甲一两五钱,象皮五钱,大栀子一百个,炒黄丹适量,硇砂、血竭、儿茶各二钱。先将麻油小火熬开,
病证名。风寒外束喘的简称。《东医宝鉴》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可选用金沸草散、麻黄散、加味三拗汤等方。详风寒外束喘条。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伤血而引肝上逆,故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下之伤气,故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踡,皆冲气犯肝,肝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防风白术牡蛎
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即颞浅动脉。位于耳前陷者中,以手按之,其动应指。耳前动脉处有和髎、耳门等穴。《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