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瀛洲学士汤

瀛洲学士汤

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上方。乳香、没药防风各八分,川芎白芷薄荷各七分,栀子陈皮赤芍药天花粉皂角刺当归穿山甲各一钱,贝母金银花各一钱五分,甘草木通各五分,黄连四分。加灯心二十寸,竹叶十片,水煎服;木通、穿山甲初服一、二剂用,后剂减去;如火郁肺胃,清阳不升,加柴胡升麻各四分;凡初剂必加大黄,如老人加三钱,壮盛者加四至五钱,空腹服;利六、七次后,去大黄、木通、山甲,加桔梗牛蒡子。治喉痈喉蛾红肿不消,疼痛难忍,及一切痄腮颏痈疮毒阴疮疳疮未成脓者。

猜你喜欢

  • 保光散

    《审视瑶函》卷四方。龙胆草(酒炒)、白芷、白芍药、防风、炒牛蒡子、黄芩、炒栀子仁、川芎、生地黄、当归身、羌活、荆芥穗各等分,炒大黄、甘草各减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食后服。治阳漏,症见眼白天流水,

  • 白鸡儿

    见《草药手册》。为白及之别名,详该条。

  • 红苓蔃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荷苞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 霍恺

    【介绍】:明代医生。字心田。山东禹城人。因病钻研医学,涉读古典医籍较多,主要宗朱震亨之说,为人治病,效果较好。

  • 土马兜铃

    见《四川中药志》。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 冒暑

    病名。指感受暑热,传入肠胃而致的疾病。见《丹溪心法》卷一。《医林绳墨》卷一:“冒暑者,其人元气有余,但不辞辛苦,暑热冒于肌表,而复传入于里,以成暑病也。是则腹痛水泻,口渴欲饮,心烦躁热,胃与大肠受之,

  • 裴煜

    【介绍】:唐代道家、医生。撰有《延寿赤书》1卷。

  • 朱一麟

    【生卒】: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介绍】:明代医家。字应我。甘肃泾川人。先学儒,后学医。看到当时治疗痘疹的书籍不够完备,于是根据过去文献,编集摘要整理了一部治疗痘疹的书《摘星楼治痘大成集》。

  • 针灸大成

    针灸著作。一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年。杨氏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成。卷1摘录了《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

  • 小儿指纹

    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出唐·王超《水镜图诀》。观察指纹以诊断疾病,是儿科独特的诊病方法,其法主要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纹在风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