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环维黄杨星D

环维黄杨星D

【英文名】CYCLOVIROBUXINUM D
【来源】本品为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 Sieb.et Zucc.var.sinica Rehd.et Wils.及其同属植物中提取精制所得。
【性状】本品为无色针状结晶;无臭,味苦。
本品在氯仿中易溶,在甲醇或乙醇中溶解,在丙酮中略溶,在水中微溶。
熔点本品的熔点为219~222℃,熔融时同时分解(附录ⅦC)。
【鉴别】(1)取本品约5mg,加冰醋酸溶液(1→20) 1ml使溶解,加碘化铋钾试液 1~2滴,即生成红棕色沉淀。
(2)取本品约5mg,加乙醇1ml与硫酸2ml,即显橙红色。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0.15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30ml溶解后,加醋酐 1ml与结晶紫指示液 1~2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纯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 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0.12mg的环维黄杨星 D(C26H46N2O)。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环维黄杨星 D(C26H46N2O)不得少于99.0%。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脉结代;冠心病、心律失常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mg,一日2~3次。
【贮藏】遮光,密闭。
【制剂】黄杨宁片
【摘录】《中国药典》

猜你喜欢

  • 肝风疝

    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类经》卷十七:“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详风疝条。

  • 山蓟

    出《尔雅》。为白术之别名,详该条。

  • 脪(xìn 信)露丸

    《类证治裁》卷八方。莪术、三棱各一两(各用酒浸,巴豆三十个切,炒上二味,去巴豆),干漆(炒,烟尽)、川乌各五钱,硇砂四钱,青皮、雄黄(另研)、茴香(盐炒)、炮穿山甲各三钱,轻粉(另研)一钱,麝香五分。

  • 章门

    经穴名。代号LR13。出《脉经》。别名长平、胁髎、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脏会。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针灸甲乙经》)。

  • 方耕霞

    【介绍】:见方仁渊条。

  • 外感遗尿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一。指外感热病中出现的小便失禁。因邪传心包,神识昏迷,故小便自遗,尿色黄赤,脉数。治宜清心泻火为主,用导赤各半汤;里实而腹满便秘者,可用三化汤;外有表邪者,可用羌活防风汤;挟痰

  • 阴汗

    证名。①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

  • 九曲中府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九曲中府:在旁廷(疰市),下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壮,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瘀血。”位于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直下3寸处。主治胸胁疼痛,腹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

  • 阳虚眩晕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医略六书·眩晕》:“元阳寒冷,真火不归,眩晕,躁扰,此虚羸人多阳虚眩晕。”症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

  • 线障

    病证名。目翳垂下如线,称线障。兼有红赤涩痛者。多由肝肺风热所致。宜疏风清热,明目退翳障。用石决明散加减;若无红痛,多属肝肾阴亏;若虚火上炎者,宜滋阴清热。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参见赤膜下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