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①“阳胜则阴病”,阳热盛的病证,耗损了阴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满山红,详该条。
病名。出《兰台轨范》卷五。即鼻衄。详该条。
又称燥火。指感受燥气,津液耗伤,以致化热化火。《时病论》:“若热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凉气,已化为火。”症状尚可有牙龈肿痛,耳鸣,或鼻衄、干咳、咯血等。治以清热生津为主。
见水罐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趼子。见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即白虎证似痫。详该条。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徐春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