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卷。清·张撰。撰年不详。首为炮炙论,总论制药之法;其次分论232种药物的炮炙方法。主要参考雷敩以后各家本草著作及有关资料编成。1928年以后,本书又先后被改名为《制药指南》或《国医制药学》印行
病证名。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金匮翼·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指因郁怒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怒伤》:“怒甚则胁痛,郁极则火生,心烦意躁,筋节不利,入夜不寐。”用冲和汤等。参见善怒条。
病名。亦称耳卒聋、卒聋。系指耳聋之卒然发生者。《素问·厥论》:“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暴聋多属实证。多由:①外邪壅滞经络,致使气机上下升降不利所致。其症头昏闷重、咳嗽、鼻塞涕清,或恶寒发热
证名。指时时欲便,但登厕努挣而不排便。多因痢久伤及阴血所致。《丹溪心法·痢》:“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尾,却与生芍药、生地黄、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介绍】:见邓旒条。
见《草药手册》。为玉簪花之别名,详该条。
亦称远血。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指大便下血,血在粪后。《景岳全书·血证》:“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参见便血条。本证可见于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癌肿
经穴分类名。见《针灸甲乙经》。郄,是间隙的意思,经脉之气深聚之处的穴位称郄穴。十二经及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各有郄穴一个(见表),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如胃痛取梁丘,吐血取孔
病名。《咽喉经验秘传》:“此症乃受天地杀厉之气,中人脏腑,因痰火而成。故发则暴悍,为症非小。重则发为僵直,轻则发为反张。舌向上肿如热物者是,后包破者非。舌左右或肿或不肿,面紫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