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疫痧草》:“烂喉疫痧,以喉为主。喉烂浅者疫邪轻,喉烂深者疫邪重。”相当于猩红热。参见烂喉痧条。
【生卒】:约670~755【介绍】:唐代医学家。郿(今陕西郿县)人。出身世家,喜爱医学。在弘文馆(国家图书馆)任职二十多年内,有条件博览群书,采集诸家医方。后被贬至房陵,仍继续整理医学文献,编成《外台
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谵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
病名。指虽能饮食而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之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华氏中藏经·论肉痹》:“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
《类证治裁》卷二方。牡蛎粉、黄丹各二两,枯矾四两。为末,外擦患处。治湿热流注,两腋汗,脚心汗。
书名。1卷。金·镏洪编(亦有题作金·刘完素著)。本书所论伤寒,实际以温热病为主,其理论依据及所用方药,大体上属于刘完素一派,后人将此本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
见《贵州草药》。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鼻内有痠感。《古今医统》:“鼻痠,乃痰火所为,宜凉膈散加荆芥穗、桔梗之类。”
书名。1卷。清·汪昂撰于1694年。本书系将《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编成的七言歌诀。书后附有奇经八脉歌诀,以便初学诵读。本书多与汪昂《汤头歌诀》合刊。
医论。医案著作。2卷。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下卷医案78则。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