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腹痛

腹痛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傍毛际之上,名曰腹痛。”《东医宝鉴·腹》卷三:“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多虚。”《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临证指南医案·腹痛》邵新甫按:“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而主治之机宜,已先得其要矣。所谓无形为患者,如寒凝火郁,气阻营虚,及夏秋暑湿痧秽之类是也;所谓有形为患者,如蓄血食滞癥瘕蛲内疝及平素偏好成积之类是也。”《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追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参见腹痛诸条。

猜你喜欢

  • 邓宣文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曾任太医、尚药典御等职。

  • 姚宜仲

    【介绍】:明代医家。盱江(今江西汝水)人。世医出身,承继家业,尤其善于诊脉。著有《诊脉指要》一书,已佚。

  • 黄瓜菜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 李仲南

    【介绍】:元代医生。与孙永贤合著《永类钤方》。

  • 小儿发育

    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

  • 夹食伤寒

    病名。一名伤寒夹食。《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头疼身热,恶寒拘急,恶心,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或泻,则知挟食伤寒也。”《通俗伤寒论·夹食伤寒》:“夹食伤寒,一名伤寒夹食。”“伤寒夹食,十常八

  • 敦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又名敦疽、足指发。即除大指(趾)外发于四趾之脱疽。证治见脱疽条。

  • 涵虚子

    【介绍】:见朱权条。

  • 达生真诀

    见广嗣五种备要条。

  • 东医四象新篇

    朝医方书。元持常编于1928年。分内、外两篇。内篇载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辨症、四象经验、四象脏腑全身疗在图。四象人用药266种;外篇载四象方剂219个,附验方66个。现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