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溢

血溢

即出血。指离经之血,溢于体外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上。自鼻出者为鼽衄。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下者,为溺血。又有血从耳目牙缝龈舌诸窍等出者,是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中出也。”血溢原因很多,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由于脏腑络脉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因此出血的情况和机转亦不一。《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气为血之帅,故血脱可导致气衰,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两者有密切关系。如果出血不止,或大量出血,即有导致虚脱的危险。络伤血溢,宜以止血为主,因热的宜清热止血;因寒的宜温经止血;因血瘀的宜消瘀止血;因气不摄血的,宜固气摄血。参见小儿大衄小儿吐血九道出血大便下血小儿溺血鼻衄舌衄条。

猜你喜欢

  • 疳胀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见丁奚条。

  • 眼闇

    证名。出《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即目昏。详该条。

  •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

    书名。3卷。明·童养学纂辑。童氏以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一书不能概括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提出:“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遂予补注辨疑,将诸证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

  • 寒喧

    古病名。指素有痰热,复因外受风寒所致的咳嗽证。《医学入门·咳嗽》:“又有一种遇寒则咳者,谓之寒暄。乃寒包热也。解表则除,枳梗汤加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芩。”《证治汇补·伤风》:“肺家素

  • 花风

    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花癫。详该条。

  • 质疑录

    医论著作。明·张介宾约撰于1624年。共收医论45篇,专就金、元诸家论医的偏执处“辨论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全书重点论述多种病证的治则,进一步发挥了温补学说,对作者本人早年著作中立言未当之

  • 杼骨

    骨名。出《灵枢·背腧》。又名膂骨。即第一胸椎棘突。

  • 悬壶

    旧时行医的代称。《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世遂有将行医称为悬壶者。

  • 咳唾脓血

    证名。即咳脓血。为肺痈主症之一。参咳脓血、肺痈条。

  • 水亏火旺

    ①火指心火,水指肾水。同水亏火炎。参见该条。②火指命门火。肾阴亏损,命门火偏亢,出现牙齿浮动而痛,性欲亢进,遗精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