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系以迷信方法治病。参见祝由、十三科各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狼把草之别名,详该条。
舌中根部白厚滑苔,舌质边尖淡红,为有寒湿表现,表里证均可见。若伤寒邪在太阳,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不干、舌不燥、胸闷等症,见此苔者,为风寒夹湿表证,治宜解表化湿。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为中焦脾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继承家学。曾任太医院提举。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丝瓜子之别名,详该条。
人体除头颈与四肢以外的躯体部分。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墓头回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即榼藤,详该条。
【介绍】:晋代医家。本为胡人,生长广州,善医术,尤善治脚气病,撰有《申苏方》,五卷,已佚。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感受风邪袭于肺卫而致的咳嗽。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