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汉书·颜师古注》。即芋头,详该条。
是指用鍉针按压穴位皮面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虚证用补法,即将针轻压,待局部出现红晕或症状消失时去针。实证用泻法,即将针重压,待患者有痠胀感扩散时去针。但不应伤损皮肤。每日或间日一次,一般以10
病名。多因阳明火毒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或酒后怒火上乘所致。症见喉间卒然肿胀,顷刻转大,红肿疼痛。治宜泻热解毒,消肿止痛。用粘子解毒汤、泻心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飞疡喉、急喉闭条。
出《经效产宝》。即临产。因古代产妇临产时,有的是坐在草蓐上分娩,故名。
疝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卷四十七。详疝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即牙出血。齿衄之俗称。详齿衄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夜关门之别名,详该条。
见伤寒准绳条。
病证名。属产后危证之一。因产后败血流入脏腑,肌肤四肢热结流注,转还不得所致。《女科备要》(作者佚名):“产后面黄色干,口中流血,遍身色点生斑如何?答曰:产后败血入五脏六腑,皆满流入肌肤,败血出入,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