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又名聤耳。见《脉因证治》卷下。①系指耳内肿起,色赤疼痛,流脓或耳内生物如赤肉。《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此有气郁生痰,内火攻冲,肿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谓之停耳
见痘疹金镜录条。
【介绍】:五代药学家。一说宋药学家。姓大、名明,《鄞县志》记载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古今医统》记载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对药物很有研究,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
见《广东中草药》。为蒟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喉风合并口不能言,牙关不开者,故名。又叫哑喉风,哑瘴风。《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哑瘴者,风痰犯于咽膈之间,以此口不能言,牙关不开。急用蟾酥(丸)磨水滴入鼻孔即开。”多由肺胃蕴热,积久生痰,复
书名。2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905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通过对伤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小便痛如刀割,此乃血门不通,用八珍散不效,急服牛膝汤(牛膝、麝香、乳香)。”
病名。指有头疽之严重者。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九。多生于胸胁或肩后,或脊旁。因痈初起表面便有多个脓头,很似莲蓬头,故又有莲蓬发、莲子发之名;中期则因损害加深,部分溃脓,状似蜂窝,故名蜂窝发、蜂窝疽。治
即降逆下气。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指有头疽生于肩部或背部或胸侧,疮形多头状似蜂窝者。证治见有头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