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鹅口疮

鹅口疮

病证名。又名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脾经邪热,或久热伤及胃阴,均可导致本证。《外科正宗》:“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脾经郁热的宜清泄,用清胃散胃阴不足的宜滋润,用益胃汤。一般外用吹口散(方见口疮条)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或常用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煎汤漱口。

猜你喜欢

  • 左转藤

    见《天宝本草》。为海金沙草之别名,详该条。

  • 烦满

    证名。见《素问·热论》。指心烦而胸中闷满。多由邪热内盛,或痰瘀阻滞,或留饮、瘀血内停所致。可见于多种病证,如伤寒、肺痹、癫狂。

  • 齿蠹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又有齿龋者,谓齿蠹也。即齿虫蚀而痛也。”详见齿龋条。

  • 五套丸

    即丁香五套丸,见该条。

  • 蜈蚣咬伤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咬伤后可引致蜈蚣中毒。详该条。

  • 黄巩丸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卷六十四。即蜡矾丸,见该条。

  • 恶心

    证名。一作噁心。指胃气上逆,泛噁欲吐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恶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也。……水饮之气不散,上乘于心,復遇冷气所加之,故令火气不宣,则心里澹澹然,欲吐,名为恶心也。”《罗氏

  • 伏邪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参见

  • 牙齿风疳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多由脏腑壅滞,久积风热,脾肺不利,心胸痰饮,邪毒之气,冲注上焦,薰蒸牙齿所致。证见齿龈肿痛、溃破腐烂,甚而牙齿松动、脱落,或脓血俱出,虫蚀齿根,口内常臭。面色青黄,唇颊

  • 月漏

    指月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