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

猜你喜欢

  • 晕针

    指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针灸大全·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当针刺时,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逆,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者,即为晕针。

  • 蔻米

    见《中药材手册》。为白豆蔻之药材名,详该条。

  • 汪画山

    【介绍】:见汪祝尧条。

  • 赤根疔疮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疮形状如赤豆,或生腋下,如鸭子大者……但见其赤,即谓之赤根疔疮。”

  • 痰饮胁痛

    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痰饮流注于厥阴之经,亦能使胁下痛,病则咳嗽气急引胁痛。”《赤水玄珠》卷四:“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甚则十枣汤,控涎丹等方。参见停饮胁痛条。

  • 活应痛丸

    《卫生宝鉴》卷十五方。狗脊六两半,苍术十两,香附十二两,陈皮九两,没药一两二钱,威灵仙三两,草乌二两半。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温酒或热水送下,不拘时服。治风湿为病,血脉凝滞,腰腿

  • 温肺逐饮

    参见温肺条。

  • 敛阴

    收敛阴气的治法。适用于阴津耗散而病邪已衰退的证候。如热性病热退身凉,余邪已清,但夜间还有虚汗,可用山茱萸、五味子加入止汗剂中。

  • 元胡

    见《中药材手册》。为延胡索之处方名,详该条。

  • 抑肝消毒散

    《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三方。栀子、柴胡、黄芩、连翘、防风、荆芥、赤芍药、甘草、当归尾、灯心、金银花。为粗末,水煎服。治肝风郁滞,生疮有脓者。若渴,加天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