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赵楷《百草镜》。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
见寿世编条。
病名。指疔之生于嘴角者。《医宗金鉴》卷六十五:“锁口疔在嘴角生。”系心脾二经火毒凝聚所致。初起口角生疔如粟米,色紫坚硬,根脚小而深,肿甚麻痒木痛,寒热交作,烦闷作呕,甚者口不能开。详唇疔条。
有浮络显露部位的腧穴。《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络俞,见血而止。”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病名。①《外科启玄》卷二:“……脾疔,又名曰黄疔,其形多生脾脏之部位,其症不食,多呕吐,其色黄,治宜泻黄散加解毒等剂。”②出《中国医学大辞典》。黄鼓疔之又名。见该条。
见《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即泻黄散,见该条。
见《增订伪药条辨》。为人参商品之一种,详人参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南天竹子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医学纲目》卷十五:“挫喉、气不通者,以冷水徐灌之。”“挫者,摧也。”(《说文》)。损,折之义。泛指因屈仰或损伤所致的呼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