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刮肠

刮肠

病名。①即直肠泻。见《杂病广要·泄泻》:“日夜频并,饭食直过者,名曰刮肠。又《灵枢》所谓洞泄,《仓公传》迵风,皆此证也。”详见直肠泻条。②指粪便排出粘稠物。因似从肠中刮出,故名。《证治要诀》卷二:“又有内不太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下肠间津汁垢腻,名曰利肠。”宜选用白头翁汤黄芩汤芍药汤等方。参见痢疾、泄泻等条。③指诸病坏证而下脓血等秽物者。《证治要诀》卷八:“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于痢,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柱饮为稳。”参见痢疾有关条。

猜你喜欢

  • 肺失清肃

    指肺气失却清肃下降功能的病机。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病邪犯肺(包括外感、内伤等各种病因),影响清肃下降,可出现咳嗽、痰多、气促、胸膈胀闷等证候。久患咳嗽的病人,肺气损伤,肃降失常,可进一步导致肺气上逆

  • 秦信

    【介绍】:西汉时期医生。对本草学及古代医经有所研究。

  • 黄杜鹃

    见《本草蒙筌》。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 殷矩

    【介绍】:明代医生。字度卿,号方山。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世医出身,治病有良效,且不计酬。万历癸未(1583年)疾疫流行,昼夜为人治病,成活者众。

  • 疫疠

    病名。①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可造成一时一地流行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卷十。又名瘟疫、时气。《医学入门》卷四:“疫疾如有鬼疠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时气。”参见瘟疫、时气等条。②指湿温有强烈传染者。《六气感

  • 胞移热于膀胱

    癃闭与溺血的病因之一。膀胱为藏津液之府,热灼津液则小便不通,热甚伤络,则见溺血。《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 胎垢

    ①见《妇科易知录》:“虽已受孕,亦有月经依旧时下者,谓之胎垢。”即激经。详该条。②见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五。即鳞体。见该条。

  • 硝菔通结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朴硝120克,鲜莱菔(切片)2500克。水煎顿服。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近代也用于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早期肠扭转及肠套迭,手术后肠麻痹等一般情况较

  • 伤寒论类方

    伤寒方论著作。清徐大椿编释。刊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氏将《伤寒论》113方予以分类(纯以方分类,不按六经分类),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该书对主方及其方类在阐析方面重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使读

  • 高註金匮要略

    书名。不分卷。清·高学山约撰于1872年左右。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发挥个人的见解以注释《金匮要略》,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唯心或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