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

温病学著作。3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初刊于1878年。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参考章虚谷注本,但有所删节或补充发挥;《伤寒直解辨证歌》,虽沿用伤寒名称,实际上仍宗叶、薛(生白)意旨论治。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方治方面颇有条理,末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解放后有排印本。

猜你喜欢

  • 救军粮

    出《滇南本草》。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 番蕉叶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铁树叶之别名,详该条。

  • 翳如螺盖

    病名。出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旋螺突起。详该条。

  • 手指麻木

    证名。亦称十指麻木。指手指不觉痛痒,麻木不适。多因风湿入络,或气虚兼有湿痰,瘀血阻滞所致。常为中风先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

  • 乳利如血

    病证名。《颅囟经》:“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治宜清除滞热,用荷叶蒂、黄连煎服。

  • 外取

    义同外治。《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说明治病的手段,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或从上治,或从下治,或从内治,或从外治,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 微热

    证名。指发热不甚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病症。①阳明里实证的一种热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②指阴虚血虚

  • 清凉华盖饮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没药、丹参、知母各12克,甘草18克。水煎服。治肺痈时吐脓血,胸中隐隐作疼,或旁连胁下亦疼者。若病剧,加三七末冲服;脉虚弱,加人参、天门冬各适量。

  • 目本

    人体部位名。指眼球深部。《灵枢·寒热病》:“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对入系目本。”或称眼系。《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参“目系”条。

  • 外科问答

    书名。清·高憩云撰。刊于1917年。高氏以问答形式,将外科证治通则及中西治法之异汇为一集。全书凡164问,论证明晰,中西医说互参,学术、临床并重。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现有《高憩云外科全书》等多种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