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京民间药草》。为一年蓬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荆芥汤第三方,见荆芥汤条。
病名。指妊娠后期,胎忽乱动,而脉象并无即将分娩的征象。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三:“怀孕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偶略曲身,胎忽乱动。二、三日间或痛或止,或有水下,惟腰不甚痛,脉未离经。名曰弄产。”
病证名。见《慎斋遗书》卷八。《痢证汇参》卷二:“内伤之痢有三。有七情内伤,劳力内伤,饮食内伤。虽属一证,而治各不同。”详见七情痢、劳役痢、饮食内伤痢等条。
食疗烹饪著作。清·薛宝辰撰于1926年。4卷。本书共记载了清朝末年比较流行的一百七十余品素食的制作方法,较《本心斋疏食谱》、《山家清供》等古代素食论著。内容丰富而多样,制法考究而易行,特别是所编菜点俱
①见《辽宁经济植物志》。为苦地丁之别名,详该条。②见清·叶小峰《本草再新》。为紫花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盗汗之一。见《赤水玄珠·汗门》。由于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治宜养阴清热,可用
古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类经》卷十七:“滑实则君火为邪,故乘于肺,病在气也。”参见风疝条。治疗可酌加疏风清热之药。
药物学著作。又名《群芳谱·药谱》。3卷。明·王象晋约撰于17世纪初。本书为《二如亭群旁谱》“利部”第3~5册。卷首列有《本草纲目》夏良心、董思白二序,李时珍及张鼎思之“论药”、“本草源流”等。《药谱》
见《湖南药物志》。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