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喉科杓指
见喉科指掌条。
见喉科指掌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谷精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跟骨。为跗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足后,有强大的肌腱附着。
宋·薛轩《坤元是保》:“产后危证有四:呕吐、盗汗、泻痢、喘息是也。并见者死,仅见者危。”
方书名。9卷。清·王晋夫辑(其子王鹏寿续增)。刊于1852年。本书为单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上部、中部、下部、四肢、杂症、伤损、疮毒、妇女、小儿共9类,2400余方。并附外科大症图1卷及《遂生福幼》1卷。
①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
见《中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又名香风茶、岩马桑、毛山茶。为蜡梅科植物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的叶。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地。辛,凉。解表祛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胸胁部满闷不舒。《内经》有“胸胁支满”(《灵枢·经脉》)、“胸胁满”(《素问·刺热论》)的记载,义同胸胁苦满。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常见于少阳病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凉粉藤之别名,详该条。
即拔罐法。其操作方法,有下列几种:①闪火法:用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铅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应用此
见《中药材手册》。为相思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