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闽南民间草药》。为牛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之一。详五疳条。
见《江西草药》。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花椒,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黄疸,因脾胃积热而致者。《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夫小儿黄疸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积,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治宜清热解毒。用茵陈丸或三黄散。
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夜关门之别名。②见《广东中草药》。为丁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即舌疮。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之中点。主治癔病及前臂疼痛,痉挛,麻痹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出《医宗金鉴》。即长针,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即三十六丁。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