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指因食积阻滞肠胃而引起的呕吐。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大便不通及肛门不排气等。针刺足三里,内庭;并配合中药利气导滞之剂。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跌打损伤,详该条。
病证名。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凡痘初出之时,遍身作痒,抓捏不宁,此系邪火停于肌肤皮肉之间,不能即出,故作痒也。”须按病情分别施治,如痘方出作痒,此邪气欲出,因腠理严密,热毒往来游溢其间,外不得泄,
小儿痫疾的三种证候,简称三痫。《备急千金要方》:“小儿之痫有三,风痫、惊痫、食痫也”。其发病原理,《婴童百问》:“发痫者,小儿之恶病也。幼小血脉不敛,骨气不聚,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滞经络
病证名。疳疾内脏虚冷的一种证型。又名瘦冷疳。《证治准绳·幼科》:“冷疳病多在内,利色无常,其沫清白,肢体软弱,目肿面黧。又一证:躁渴卧地,似有热状,惟饮食不进,滑泄无度,亦冷疳也。”治疗先用木香丸(方
病证名。《秘传眼科龙木论》:“目之两睑赤烂者何也?……风邪客于腠理,湿气相争,停于两睑,目时赤烂,湿之故也。”参见眼弦赤烂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莽草之别名,详该条。
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米糊制成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肉、瘘管及不知痛痒的疮疡,插药往往用剧毒的矿物药,应注意选择适应证,细心使用。
即太阳经病。见《伤寒医诀串解》卷一。详见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