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核

痰核

病名。①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见《医学入门》卷六。多因脾弱不运,湿痰流聚而成。症为皮内生核、多少不等,无红无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多挟湿热。治宜清痰和气,用开郁清痰丸。②即瘰疬。明《慎斋遗书》卷九:“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参见瘰疬条。③舌疾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多由心脾二经痰火邪热上炎所致。症见舌上生核,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喉风论》卷中:“痰核者,痰涎注于心包,郁热上壅,舌上生核,强硬而痛也。”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吹冰硼散

猜你喜欢

  • 产后腹胀

    出沈明宗《医征女科附翼金匮》。多因败血阻滞,冲气上攻于脾胃,运化受损;或伤于饮食,损伤脾胃所致。若因败血阻滞者,症见不恶食,或呕多血腥气味,治宜调养气血,佐以消导,方用抵圣汤(半夏、陈皮、赤芍、泽兰、

  • 东医宝鉴

    医学全书。23卷。朝鲜·许浚等撰于1611年。作者选摘我国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类,各类均详分细目,记述了多种病证的症候、病因和治法等内容。其中的

  • 蒲厘

    出《本草图经》。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 电灸器

    灸具名。利用电热代替燃艾作为热源进行灸治的器具。接通电源,调节到适宜温度后,即可施灸。

  • 薛福原

    【介绍】:清代医家。字瘦吟。江苏吴县人。旅居秀水(今浙江嘉兴)之王江泾镇,能诗通医,撰《瘦吟医赘》一书。

  • 中和集

    气功学专著。元·李道纯撰,门人蔡志颐编。全书6卷。题名“中和”者。乃李道纯居室匾名,取《礼记》“喜乐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之义。书中认为,本一而用二,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有。故主张性命兼修

  • 百解发汗散

    即消风百解散,见该条。

  • 指情志忧郁不解。《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又“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

  • 四绝

    又称四大绝证,指外科四种恶证:肾岩翻花(类于阴茎癌)、失荣(主要指发病于颈部或耳前后的恶性肿瘤)、舌疳(类于舌癌)、乳岩(类于乳腺癌)。详见各条。

  • 唇(chún 纯)

    唇的异体字。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