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饮

痰饮

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古称澹(亦作淡)饮。指体内水湿不化而生饮酿痰。①为多种饮证痰证之总称。《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因饮停部位、久暂不同,分为流饮留饮癖饮支饮溢饮悬饮肺饮伏饮积饮等。《赤水玄珠》卷六:“痰饮,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痰饮为病,所感不同。”《景岳全书·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沏而痰稠浊。”痰饮的形成,多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输化失常所致。治宜温补脾肾固本,利水逐饮治标。②饮证之一。因饮邪留于肠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本证一名流饮。参见流饮条。

猜你喜欢

  • 子气

    ①五行学说术语。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生、生我两方面的联系。我生者为子气。如火为木所生,则火是木的子气。余类推。②妇科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引《产乳集》。亦名子水气。指孕后三、四个月,

  • 癖黄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治癖黄用半夏散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 婴儿哭迟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初生不啼。详该条。

  • 息鸣

    症候名。指呼吸时有哮鸣音。《素问·气交变大论》:“咳喘息鸣。”

  • 滇橄榄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庵摩勒之别名,详该条。

  • 胆瘅

    古病名。出《素问·奇病论》。《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内经谓有病口苦,名曰胆。……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泄热益胆汤方。”

  • 蠲(juān捐)

    ①通捐。祛除、除去。《素问遗篇·刺法论》:“泻盛蠲余,令除斯苦。”《针灸大成》:“蠲邪扶正。”②通涓。清洁。

  • 朝天一柱香

    见《贵州草药》。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 肉极

    病证名。指肌肉痿弱困怠的疾患。《备急干金要方·脾脏》:“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症见身上如鼠走,多汗,四肢急痛,或软弱

  • 本草汇言

    药物学著作。20卷。明·倪朱谟撰。刊于1624年。收载药物约670余种。汇集引录《神农本草经》等以及当时各家的本草文献,进行了归纳补正,并删去繁复,附以验方。卷首列本草图,绘制较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