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白背叶根

白背叶根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

药材名称白背叶根

拼音Bái Bèi Yè Gēn

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

出处《岭南草药志》

来源大戟种植物白楸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

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

性味《岭南草药志》:"味微涩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固脱,消瘀。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

①《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②《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浸汁滴耳。

复方①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岭南草药志》)

⑥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⑨治瘰疬:白背叶干根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

⑩治疯狗咬伤:白背叶鲜根二至三两,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肝炎: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疗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为0.5~1两,伴有水肿者用2~3两,每日煎服1剂。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背叶根

药材名称白背叶根

拼音Bái Bèi Yè Gēn

英文名Whitebackleaf Mallotus Root, Root of Whitebackleaf Mallotus

别名白膜根、白朴根、野桐根

出处出自《岭南草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白背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根含熊果酸乙酸酯(ursolic acid acetate),古柯二醇-3-乙酸酯(erythrodiol-3-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2β,29-二羟基羽扇烷(2β,29-dihydroxylupane),白背叶氰碱(malloapeltine),白背叶脑甙(mallocerebroside),白背叶酰胺(mal-loceramide),4,5,4’-三甲基并没食子酸(4,5,4’-trimethyl-ellagicacid),白背叶素(malloapeltin),胡萝卜甙(daucosterol)。果实含脂肪油36.5%。其脂肪酸组成:棕榈酸(palmiticacid)3.3%,硬脂酸(stearic acid)2.1%,油酸(oleic acid)13.8%,亚油酸(linoleic acid)10.7%,a-粗糠柴酸70.1%。

药理作用抑制钉螺活动:0.5%-1%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将钉螺浸于0.5%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将钉螺浸于0.5%煎剂或浸剂中一天,死亡率分别为40%-66%和34%。

性味味微苦;涩;性平

归经脾;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收涩;消瘀。主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浸酒搽;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2.《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西藏野樱桃

    药材名称西藏野樱桃来源蔷薇科西藏野樱桃Prunus serrula Franch. var. tibetica (Batal.) Koehne,以种子、根、叶入药。生境分部西藏。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

  • 石蒟

    药材名称石蒟拼音Shí Jǔ别名石南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毛山蒟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 martinii C.DC.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原形态毛山蒟攀援藤本。枝

  • 野牡丹子

    《中药大辞典》:野牡丹子药材名称野牡丹子拼音Yě Mǔ Dān Zǐ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果实。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牡丹"条。性味《福建中草

  • 老蜗生

    《中药大辞典》:老蜗生药材名称老蜗生拼音Lǎo Wō Shēnɡ别名天蓝(《江苏州府志》),黑荚苜蓿、杂花苜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清酒缸、野花生、地梭罗(《贵州草药》),丫雀扭、三三光(江西《草

  • 满江红

    《全国中草药汇编》:满江红药材名称满江红拼音Mǎn Jiānɡ Hónɡ别名红浮飘、红浮萍、紫薸、三角薸来源蕨类满江红科满江红属植物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 (Roxb.)Na

  • 大管

    药材名称大管拼音Dà Guǎn别名野黄皮、白骨走马、鸡卵黄、山黄皮来源芸香科大管Micromelum falcatum (Lour.) Tanaka,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性味苦

  • 檰芽

    《中药大辞典》:檰芽药材名称檰芽拼音Mián Yá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初生嫩叶。化学成分叶含杜仲胶约3%,生物碱0.028%,葡萄糖甙0.072%,果胶7.3%,

  • 黄栌根

    《中药大辞典》:黄栌根药材名称黄栌根拼音Huánɡ Lú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毛叶黄栌的根。全年可采,去净泥土,晒干。原形态毛叶黄栌,又名:岩棕树、卷子树。落叶

  • 白花蛇舌草

    《中国药典》:白花蛇舌草药材名称白花蛇舌草拼音Bái Huā Shé Shé Cǎo别名蛇舌草、蛇舌癀、蛇针草、蛇总管、二叶葎、白花十字草、尖刀草、甲猛草、龙舌草、蛇脷草

  • 水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茄药材名称水茄拼音Shuǐ Qié别名金钮扣、山颠茄、刺茄、鸭卡来源茄科茄属植物水茄Solanum torvum Swartz,以根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性味辛,微